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為因應部落高齡化的照顧議題,在國家推動照顧公共化的脈絡下,原住民族社會積極發展符合長者需求的優質長期照顧服務。然而原住民族在建構部落照顧體系的過程中,卻因為政府不具文化敏感度的政策,阻礙了實踐原住民族文化照顧的路徑,而不符合原住民族長者需求的照顧服務亦已造成長者身、心、靈的創傷,為保障長者的健康福祉,近年來原住民族社會呼籲政府應依據文化安全的理論及原則,在尊重原住民族意願的前提下,與原住民族合作建立具部落主體性的照顧模式與網絡。為論述當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的理論,本次場的四篇文章分別由以下三個面向呈現部落照顧的實踐:(1) 從蘭嶼達悟族的案例分析說明原住民族在生活照顧上的需求;(2) 部落文化健康站如何結合生產老化的概念,推展部落照顧創生;(3) 原住民族如何透過社會倡議,試圖翻轉國家不友善的長期照顧政策,創造實踐部落照顧的條件。
關鍵字:文化安全、文化照顧、原住民族、部落照顧
籌組人*及主持人◎
Umin・Itei (日宏煜)*◎/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從等待飛魚到等待觀光客—當代蘭嶼觀光發展與文化照顧的協商
楊政賢/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摘要
蘭嶼達悟族人早期的經濟型態是一種自主性的生計經濟,他們依山種植地瓜、芋頭,靠海撈捕魚類、貝類,並豢養一些豬羊雞禽等,這些都只是為了自給自足的實際生活所需。時至今日,禮物交換體系仍相當程度依存於達悟族人日常的儀式生活之中,這些不是為了「牟利」的經濟動機,而是基於「互惠」的人際關係網絡,此即蘭嶼傳統島嶼生態、禮物社會與文化照顧的根本處境。
然而,近年來蘭嶼日益捲入商品交易與市場經濟體系的時代潮流,對於現代化商業製品、貨幣使用的依賴也考驗著傳統的物質文化與生計經濟的變遷。尤其,蘭嶼自1971年起開放觀光,1972年輪船與飛機定期航行於臺灣與蘭嶼之間,交通的便利日益加深了蘭嶼資本主義商品化的程度,造成島上青壯人口的嚴重外流,蘭嶼青年接受都市裡工商業的就業機會與經驗,青年人將新的經濟活動帶入蘭嶼,使原本平衡的達悟社會因而產生失序的現象。失序的部分原因在於觀光業的進駐,並迫使達悟傳統生計經濟體系加速地異質化,例如部落港澳不再只是停靠傳統拼板舟的地方,幾乎成了大量遊客戲水的海洋樂園;部落水田也不再種滿象徵祝福的芋頭,紛紛被迫改種了接待觀光客所需的「水泥房」民宿等等。
有鑒於此,本文期能掌握蘭嶼作為一座「島嶼」博物館/觀光現場的能動性,進而理解達悟族人如何因應當代觀光熱潮所衍生之變遷抉擇及其文化景觀。同時,本文亦擬探討蘭嶼達悟族人「從等待飛魚到等待觀光客」的當代現象與文化憶態,進而分析達悟族人為了觀光發展所進行之傳統生計經濟的調適,以及文化照顧上的社會溝通與世代協商。
關鍵字:蘭嶼、觀光、禮物社會、文化憶態、文化照顧
傳染與隔離的建構與解構: 達悟族年長寡婦社交隔離與社交連結的變遷經驗初探
Lenglengman Rovaniyaw(張希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摘要
長期照顧服務法於2017年實施以來,開始注重健康照顧服務提供之過程須考量被照顧者不同文化背景對於照顧服務輸送的影響,文化照顧的學術論述近年也開始孕育而生。然而,長期照顧與文化照顧相關研究中,具有性別觀點之探討卻付之闕如。本研究以達悟族年長喪偶之寡婦為研究對象,在蘭嶼兩個部落進行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以三位達悟族年長寡婦喪偶後社交隔離之生命受苦經驗,與參與長期照顧2.0的部落據點服務之社交連結經驗為例,探究政府在部落建置之長期照顧服務據點如何重新配置達悟族年長寡婦之生活空間與社交參與經驗。Douglas(1966)早將傳染與潔淨背後之概念詮釋為一種對失序的理解方式,而非出自公共衛生之預防保健之概念。參與本研究之三位達悟族年長喪偶寡婦自我意識身上的不幸與失序狀態會傳染給他人而自主社交隔離;部落集體意識也同時對寡婦建構出社交界線之限制,重新建立可控制之秩序。理解達悟族年長寡婦老化的界線、性別的界線、與喪偶不幸之多重界線編織之脈絡,才能提供具有文化安全性之文化照顧服務。本研究發現,當代長期照顧之部落服務據點,例如文化健康站與社區關懷據點是達悟族年長寡婦改變其不幸傳播之可行路徑,也是跨越社交隔離多重界線與重建社交連結之療癒空間。
關鍵字:傳染、社交隔離、寡婦、文化照顧、文化安全
部落文健站的照顧與創生:一個生產性老化觀點的分析
黃盈豪/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摘要
原住民族長者面臨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和福利殖民的過程,部落人口高齡化和長者生理衰弱過程急待部落照顧資源佈建,原住民族委員會在全台共佈建有433家文健站,過去這幾年來文健站預算成長10倍而站數和受服務部落長者數量成長了三倍(行政院網站資料),部落文化健康站可說是近年來影響部落社會最巨大的原鄉社會福利政策。在文健站快速佈建的過程,各部落文健站也面臨如何翻轉由上而下一體適用的外來服務模式,因地制宜地找出有主體性和在地脈絡文化照顧模式的挑戰。東華大學承接原民會文健站宜花東專管中心計畫,目前服務涵蓋共計218個文健站(宜蘭16站、花蓮和台東各101站),佔全國文健站約一半的範圍。本文試圖從專管中心的視角,依據訪視經驗作為分析資料,觀察文健站除了主流長照相關服務的推動,如何面對部落照顧服務永續性的議題,是否有發展出另類的服務模式及其他在地經驗,聚焦在「生產性老化」的概念,發掘文健站照顧服務結合部落產業或長者社會參與及經濟活動的在地經驗,推展「照顧創生」的可能性。如花蓮南富文健站和貓公文健站,除了照顧服務也積極發展部落產業,多面向留任部落年輕人於部落,增加地方工作機會,實踐以部落人照顧部落人的精神,部落長者更是參與其中。所謂生產老化是指長者在退休後,仍然保有貢獻或服務部落的熱忱與動能,並繼續不斷地以實際行動參與社會,發揮實際的影響力。運用「生產老化」對相關議題的探討,本文試圖將文健站從部落長者「身體照顧」、「個人成長」的層面擴大至 「社會參與」的層面;將退休者的貢獻由個人成長、家庭照顧,延伸至志願服務,甚至部落長者整體的人力資源應用層面,探究以長者為核心的部落知識體系和文化生態中原鄉長照可能的新面貌。
關鍵字:部落文健站、生產性老化、地方創生、原鄉長照、原住民族社工
自己的族人自己顧: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的倡議路徑與策略分析
Umin・Itei (日宏煜)/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
摘要
本文的目的在於回顧2015年至2021年間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以下簡稱:原照盟)的倡議路徑、策略及其對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的影響。為提供符合臺灣原住民族需求的優質長期照顧服務,原住民族人在「長期照顧十年計畫1.0」(以下簡稱:長照1.0) 時期即開始呼籲政府在建構臺灣長期照顧體系時必需考量原住民族社會文化的特殊性,設計具可近性、可使性、可接受性及優質的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服務。為提升原住民族社會對長期照顧倡議的能動性,2015年10月原住民族長期照顧修法聯盟(原照盟的前身)成立,原照盟串聯關心原住民族長期照顧的實務工作者、社會工作人員、律師、專家學者及學生形成倡議網絡,並將組織任務設定為:(1)確保《長期照顧服務法》納入保障原住民族長期照顧權利(益)條款;(2) 與原住民族長期照顧在地協會組織合作,研究原住民族各類型的照顧認知與行為;(3) 透過各種倡議活動尋求立法委員的支持,要求政府制定符合原住民族需求與期待的長期照顧政策。在倡議面向上則含括政策、法律及政治,並以此做為成員在進行倡議時的分工依據。在原照盟的倡議下,政府修正部分長照1.0對原住民族不友善法制與政策,並於「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納入符合原住民族文化安全原則的照顧服務政策。
關鍵字:文化安全、長期照顧、臺灣原住民族長期照顧聯盟協會
評論人
Kui Kasirisir (許俊才)/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