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研究來說,許多精彩的民族誌都不斷地將這個區域少數民族在文化、宗教、社會、生態上的特殊性呈現出來,而其中從物質文化角度來切入的研究則為這些民族誌貢獻了不少關鍵的現象細節。例如何翠萍(2004)從景頗人體圖像在喪禮進行過程中的製作,如何將景頗人觀、聯姻以及宇宙觀結合在一起並體現出來。又或是何翠萍(2011)另一篇討論家屋的文章,則將景頗與佤等少數民族的家屋建造以及家屋成員在其中的活動,來與人們的生命經歷與轉變過程結合在一起。還有如Erik Mueggler(1998)從麻布在彝族社會的使用,如何在喪禮中扮演重要角色,且成為喪禮輓歌裡哀傷情感的來源,進一步來討論麻布市場化的價格波動如何以歷史記憶的方式,與彝族傳統文化裡麻布作為分隔生死兩界的關鍵「物」結合在一起。或是Mueggler(2018[2014] )從彝族葬禮從傳統的火葬逐漸轉變成為土葬的變遷過程中,以墳墓上的標識物從沒有刻字的石頭轉變成為刻上姓名、族譜關係與墓誌銘的墓碑,來強調喪禮物質性的脈絡化與變化如何表達出此地彝族逐漸受到國家與漢人文化影響的過程。無論是少數民族社會脈絡化的文化、宇宙觀與人觀,或是少數民族社會的文化如何面對與呈現變遷,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討論,都能夠讓我們有一個描述的焦點來切入,之後再逐步展開至更大的脈絡。因此,本次圓桌討論將會集中在從物質文化的「物」來討論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的文化脈絡與變遷,如何受到「物」的物質性所影響,然後又如何呈現出一個地方社會與更大的區域不斷互動的情形。
本次的與談人包括了何兆華、黃淑莉、陳玫妏、張慧娜與王廷宇。何兆華將會從貴州黔東南施洞地區苗族的花樣本來談論刺繡技法組成的花樣,如何承載技術性的知識與文化性的意義,以及花樣本如何藉由社會與親屬網絡來傳播與傳承。黃淑莉則是從從文字對於指認宗教的重要性,來探討文本宗教在西南少數民族的庶民化與專業化的兩種取徑。陳玫妏則是從勉語系兩個瑤族支系的道教儀式文本,來討論儀式文本作為「傳家寶」的特性,如何突顯出瑤族面對、接納和內化漢文字,及其象徵之帝國隱喻的歷史過程與文化邏輯。張慧娜聚焦在納西儀式專家如何透過東巴文字與儀式文本,來嘗試創造一個東巴儀式實踐的正統化形式。王廷宇則是從四川阿壩州四土地區嘉絨藏人的墓碑與族譜,來討論嘉絨人的祖先中有漢人的移民,這個歷史如何一方面融入當地嘉絨家屋不祭拜祖先且雙方親屬計算的傳統,另一方面卻不斷地保持類似漢人父系繼嗣的記憶與祭拜。以上都嘗試從「物」的角度來切入,試圖將討論的焦點從單一的村落連結到更大的區域脈絡中。希望本次論壇的討論能夠提醒大家當我們進行當代西南少數民族研究的時候,從物質文化的角度切入能夠為我們帶來一些不同的觀點,如抽象符號與實踐如何透過物的具體化特色來結合,以及符號的物質性如何影響了人們與符號的互動等等。
關鍵字:物質文化、文字與文本、花樣本、跨界、少數民族
籌組人*及主持人◎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何翠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
何兆華/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教授
黃淑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玫妏/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助理教授
張慧娜/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助理教授
王廷宇/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