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 in anthropology)經常被批評為不夠政治、忽視原住民遭遇的結構不平等現象(如Bessire and Bond 2014),本Panel即從不同角度回應此項批評。
相對於(西方)知識,原住民知識經常處於被西方/研究者再現的角色。Trouillot(2003)批評西方將非西方的他者置於「野蠻間隙」(Savage slot),林益仁(2007)批判臺灣生態保育論述中的「西雅圖酋長化」過度浪漫化與均質化原住民形象與內部差異,均為顯例。我們認為,此種再現抹消了其他世界浮現的可能性,實涉及人類學知識其下的存有論預設,並進一步從不同角度切入,深度反思對存有論轉向去政治化的批評。
彭菡萏耙梳專精亞馬遜區域的Descola與Viveiros de Castro之辯論,探究存有論轉向如何重新定位人類學基礎關懷。蕭冠祐透過處境知識理解女性主義人類學與存有論轉向的親近性,並用於重讀當前臺灣原住民生態知識的討論。陳溱儀借徑存有論轉向的視角和關懷,以「複數世界」(pluriverse)閱讀夏曼.藍波安繼承並轉化達悟神話的文學創作,分析其中所蘊涵的政治潛能。黃郁茜透過一字多義(equivocation)作為方法,探討密克羅尼西亞雅浦島民「像土地一樣地思考與行動」的「本地-萬物政治」(indigenous cosmopolitics)之潛力。四篇論文各自呼應人類學存有論轉向的重要理論,期能反芻出更多重、更開放的「政治」可能性。
關鍵字:處境知識(situated knowledge);複數世界(pluriverse);本地-萬物政治(indigenous cosmopolitics) ;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 in anthropology)
籌組人*及主持人◎
蕭冠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重讀原住民生態知識:由處境知識與環境形式出發
蕭冠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究竟原住民生態知識是什麼?其討論對於現代(人類學)知識有什麼意義?本文試圖透過近年來一些人類學者(與地理學者)對原住民生態知識描述與詮釋,並用一種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與女性主義人類學(feminist anthropology)的立場重新閱讀這些研究。具體而言,首先,本文將從近年來人類學存有論轉向的討論中汲取養分,討論自然如何作為文化的對象。而其發展與女性主義人類學匯合,親近地從對於普世性(universality)的批判,轉向對於他者與差異的堅持與關注、積極地為他者開創出另類的,自己思想的空間。接著,本文轉而關注近來原住民生態知識討論中隱而不顯的兩股討論:政治化、歷史化族群性的構成,與原住民生態知識的建構。本文指出兩者之間或可從女性主義與存有論轉向的立場重讀,將兩者看作一種非超越性的、為他者開創思想空間的奮鬥;且透過原住民生態知識的建構,或許指向了一種更注重環境形式與人與非人駕馭、參與介入其中的、充滿開放性的處境知識。
關鍵字:原住民生態知識;處境知識;環境形式(form);女性主義人類學;族群性
Philippe Descola的存有論實驗與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的存有論政治
彭菡萏/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法國人類學家Philippe Descola和巴西人類學家Eduardo Viveiros de Castro世代相當,均深受結構主義思想的影響,熟稔亞馬遜區域的土著民族,也都是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的重要學者。本文耙梳這兩位重要學者對於李維史陀結構主義的繼承、轉化或偏離、泛靈論與視角主義的細緻區別、對於「存有論」(ontology)的不同界定、對於人類學的定位、學科關懷及政治和行動立場的差異。最後採取人類學家Martin Holbraad與Morten A. Pedersen(2017)對於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之界定,討論Descola與Viveiros de Castro與存有論轉向思潮的切身相關性。
關鍵字: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泛靈論(animism);視角主義(perspectivism);存有論(ontology);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
「複數世界」的交會:夏曼.藍波安連結達悟神話的文學創造與政治潛力
陳溱儀/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嘗試借徑人類學存有論轉向的視角和關懷,以Blaser和de la Cadena所提出的「複數世界」(pluriverse)重新閱讀夏曼.藍波安繼承並轉化了達悟神話的文學創作及其中所蘊涵的政治潛能。首先我將討論《黑色的翅膀》如何由特殊的敘事結構連結飛魚神話,藉以重啟處境於(situated)達悟神話-實作中的時間和世界;接著則探討以Kowyowyod神話為基底的《天空的眼睛》,如何透過老海人與靈性大魚相互交織的「命運」,呈顯「世界構作」(worlding)之交纏(entanglements);最後,藉由分析《安洛米恩之死》對si Paloy及洪水神話的承繼和「反轉」,我將指出「安洛米恩」如何體現為「複數世界」的交會並作為當代另類民族史詩的「英雄」主角。本文認為夏曼.藍波安以文學作為發聲與協商的界面,進而舒展和生成了「複數世界」,而這種努力將開啟讓諸多歧異持存而不被消解的存有論政治可能。
關鍵字:人類學的存有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 in anthropology);「複數世界」(pluriverse);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神話(myth);交會(encounters)
多義的土地:雅浦島本地政治中的轉譯問題(Equivocated Land: On translation in the “indigenous politics” in Yap Island, Micronesia)
黃郁茜/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我擬以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雅浦島民世界構作(worlding)中佔有核心地位的土地(binaw)為核心,探討「可能超越我們所知政治的本地政治」(de la Cadena 2010, 2015)。雅浦島民關於土地流失的爭議,表面上呈現為「土地是活著的發聲物」、「土地作為生活方式」、「土地作為人觀所依」、「土地做為財產」的歧義,但土地爭議之所以可以作為社會的巨大衝突點,是因為在雅浦島民的世界構作中,土地具有和持續不斷地與不同旨趣的行動者連結的多種可能。
de la Cadena提出:以 equivocation(一字多義)作為方法,可探索同一指涉物在不同世界交會之處所浮現的多義性。以雅浦島民而言,不同行動者在轉譯過程中對土地的概念化,不可避免一定浮現equivocation(一字多義);但equivocation一方面彰顯轉譯的侷限,一方面揭示轉譯的政治潛力。土地流失的問題關鍵不是在「土地『是』什麼」,而在於土地在和不同行動者與不同事件相連時「可以是」什麼。此種可能性的探問促使島民採取政治行動,進而轉變了他們原本的政治定義。而這也正是「多義的土地」(equivocated-land),以及轉譯本身極具政治性的張力所在。
關鍵字:土地(land/binaw);雅浦/密克羅尼西亞(Yap/Micronesia);本地-萬物政治(indigenous cosmopolitics);轉譯(translation);一字多義(equivocation)
評論人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