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知識的建構,與在環境中生活和移動有密切關聯。由於原住民族知識往往具有關聯性、實用性、和適應性等特性,挑戰著研究者既有的知識論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近來人類學行走作為認知方法,凸顯了知識生產中,人與環境關係體驗、感知和意義的共構。本panel結合近期原住民族研究的兩個趨勢,聚焦移動中建構的原住民族知識,探究不同族群知識與環境的交織,行走感官空間實踐的認識論,以及超越現代國家政治定義的原住民族主權觀念。四篇文章分別聚焦:考古學研究爬梳拉庫拉庫溪流域的道路變遷,探討布農族人與外來殖民者人在山區移動地意義與衝突。移動的社會與政治關係;台灣興起登山熱潮中,高山協作山林智慧實作與原住民族主權實作;台東海端在國家治理、登山路徑和布農生活各種邏輯和路徑交織的人山關係;田野中走路做為知識生產的方法與認識論。透過以上不同主題與地區的討論,本panel為當今原住民族知識建構的討論,提供兼具方法、認識論和政治反思的可能。
關鍵字:原住民族知識、移動、行走作為方法、原主民族主權、地景
籌組人*及主持人◎
張瀠之*/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博士後研究員
鄭玠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群、移動與地景
鄭玠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
摘要
十八世紀初時,為了追求新耕地與獵場,部分布農族巒社與郡社成員跨越中央山脈,來到拉庫拉庫溪流域。經由這樣的長程移動,布農族人在拓殖地建立新的asang(部落),也把老家原有的社會關係帶來此地。在拉庫拉庫溪流域時,布農族人則藉由持續且短程的移動,強化部落間的氏族與姻親關係。十九世紀末開始,外來殖民者進入拉庫拉庫溪流域,清帝國與日帝國先後在本區域建立軍事道路。殖民者在本區域建立的道路,對布農族的移動,甚至他們的社會關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本研究以歷史考古學和地景考古學方法,分析田野、文獻與口傳資料,以考察十八世紀以降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群移動,並探討地景中人群移動的政治與社會意涵。
關鍵字:地景考古學、移動、布農族、拉庫拉庫溪流域、歷史考古學
腳的重量:探討高山協作與山徑走路做為體現布農族山林智慧與追求原住民族主權的可能性
林靖修/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副教授
摘要
近十年山林旅遊逐漸熱絡,然而山難事件也層出不窮;此外,在山區的基礎建設也日益增加。在此脈絡中,越來越多布農族人投入高山協作的相關產業,高額的日薪讓人趨之若鶩。族人雙腳所承受的重量不僅是物理性的,也是社會性和文化性的。一方面,隱沒在山林的工作是家庭的經濟命脈,而走在祖居地上也是布農族山林文化的體現。從2017年底開始至今,因為在卓溪鄉布農族的傳統領域進行田野調查,筆者經常與族人在山區工作,學習族人的山林智慧。奠基在上述的民族誌研究,本篇論文將從感官民族誌和原住民族主權研究的學術脈絡上,探討以下兩個問題,首先,如果高山協作是一項以原住民族人為主體的經濟活動,這樣的經濟活動對於當代原住民社、文化與經濟發展的意義為何?其二,建立在融合經濟理性與布農族文化邏輯的高山協作經濟的樣貌為何?而這樣的經濟形勢對於未來山林想像和原住民族主權的影響為何?本研究認為,高山協作不純然是體力付出與身體移動,高山協作的經濟形式與文化就如同族人沈重的腳步印在山徑上,腳印不僅是山林智慧的整體性呈現,也是一種將高山協作經濟產業鑲嵌在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進程之中的印記。
關鍵字:山徑行走、感官民族誌、原住民族主權、布農族、高山協作
台東海端的人山關係:國家治理、登山、與布農行走的邏輯與路徑
張瀠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四面環海,土地面積有70%為山坡及高山的台灣,由於半世紀的戒嚴歷史,人民與山海的關係相當疏離。2019年行政院向山海致敬的政策,透過政策鬆綁和投入基礎建設,鼓勵人們戶外活動。2020年Covid-19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無法出國旅行轉向對國內景點的探索,這一年,台灣戶外活動人口劇增,山難增加兩倍,並對環境和生態造成危機,也屢屢傳出登山社群與在地原住民族在路徑使用和經濟活動等諸多衝突。本文聚焦台東海端鄉的布農族傳統領域,透過文獻檔案及田野調查,分析國家治理、登山和原住民族生活,三種不同山林活動的模式、邏輯與空間感。從國家治理的角度,從日治時期的軍事、資源開採、經濟活動,到近期南橫重新開通的基礎建設,以運輸和發展為目的的山林活動,形成什麼樣的人山關係?以登山來說,通往知名景點嘉明湖的向陽國家步道,其路徑選擇和設施佈置與地景關係為何?布農族以獵人、嚮導協作、巡山員和居民在地的移動經驗,與上述國家治理和登山興起的網絡有哪些交織?透過爬梳不同行走邏輯所形成的人山關係,本文認為山海開放後所引發的各種現象,凸顯了人與環境關係的想像匱乏,主張以原住民族文化主權觀念出發,建立非對立、分享、共好的人山關係。
關鍵字:人山關係、海端布農族、文化主權、移動的邏輯
從田野到識/視野:走路作為方法及其認識論意涵
林文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
走路在民族誌田野當中,行之有年地被運用為「與報導人同行go-along」,或「邊走邊訪談the walking interview」的資料取得方式。通過走路進行資料的蒐集,在於體認到人們的生活體驗、感知以及意義建構方式,常常是通過社會性以及個人社會位置的地方及空間實踐及其過程而來。在此,地方被理解為一個特定的位置,一個過程或一個事件。走路如何生產出地方,以及走路連接身體、環境和地方的感官環境之方式,近年來頗受學界重視,並成為認識周遭、世界的重要取徑。通過運動身體的生活體驗,也讓走路成為寓居於某一環境腳踏實地的方式。走路在「腳觸地」以及「地觸腳」反覆往返的過程當中,是一種對地方產生反應的方式,也是回應地方呼喚的一種方式。
關鍵字:走路、路徑、體現的知識、原住民主權、中介
評論人
發表人互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