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現代化研究關懷鉅觀的社會與經濟發展以及為了服務現代化所形成的新型態的政治與治理模式如何影響第三世界以及底層社會,而現代化歷程包含殖民統治、工業化、資本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等歷史進程,這些歷史進程都標示著一個區域或群體如何受到外力而改變。然而,面對現代化的巨浪,第三世界或者是政治經濟相對弱勢的群體或個人並不完全處於被動的局面,結構與主體之間的辯證與主體性的彰顯則成為當代重要的議題。人類學者經常是和底層或政治經濟相對弱勢的群體一起工作、學習,如何為報導人發聲也成為許多人類學者的職志。人類學者一方面將現代化的歷程放置在文化與社會脈絡中,反思一個區域、社群或個人如何受其衝擊、適應或抵抗、翻轉;另一方面則是運用其對在地社會與文化的理解,批判發展、介入各種社會運動之中、或者尋求另類的生存之道。本panel蒐錄了三篇以東台灣發展與現代化為主題的民族誌研究。李宥成〈東岸的蝴蝶:台東大學棒球隊之運動儀式初探〉則是透過感官民族誌研究探討校園棒球隊的儀式性文化,棒球隊員是多重競爭,他們要團隊作戰贏得佳績,在球隊內卻是個人之間的競爭,而許多球員加入球隊則是希望藉由棒球反轉階級,在這個個人與集體充滿矛盾的團體,儀式性的活動顯得重要,但儀式的再現文化或許可成為讓人們更理解球員的管道。賴曉昀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宜灣教會爭議探討〉從發展人類學與原住民族主權的視野反思土地私有化對於阿美族宜灣社區的影響與失去土地的歷程。郭孔寧的〈Musku kilim imita tu…(一起尋找我們的…):武陵青少年生涯共伴圈在多元情境下的建構與延續〉則是基於筆者長期在布農族社區的公共人類學實踐的經驗所撰寫而成的,結合對於布農族文化的民族誌研究和社會行動,筆者與在地青少年逐漸發展出擬親屬關係以彼此支持想要守護的價值。人類學對於現代化的研究對於東台灣研究和原住民族研究而言是相當具有啟發性,本panel的三篇文章,分別從感官民族誌、發展人類學與應用人類學的面向思考東台灣社會面臨各種發展困境,他們藉由社會實踐探索在各種由上而下、由主流到原住民、由都市到鄉村的發展計畫之外,由在地社群從自身的社會與文化脈絡中萌芽發展的可能性方案。
關鍵字:東台灣、現代化、公共人類學、感官民族誌、發展人類學、原住民
籌組人*及主持人◎
林靖修*◎/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東岸的蝴蝶:台東大學棒球隊之運動儀式初探
李宥成/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聚焦在運動儀式中的再現文化儀式上,透過台東大學棒球隊運動儀式的民族誌描述,試圖釐清「運動儀式」作為台東大學棒球隊顯著的團隊行為表現,其背後所蘊含的意義為何。研究發現,「東岸的蝴蝶」為台東大學棒球隊的選手對於球隊的普遍認同;此外,對較高層次競賽中的選手來說,透過儀式的實踐尋求控制未知的力量顯得更為重要;在面對壓力時,他們將個人需求提升為團隊合作的力量。具體而言,台東大學棒球隊藉由自創的口號、吶喊等再現文化儀式的實踐,引導出球員的鬥志及安定感,凝聚團隊的向心力,產生群體的認同。未來,我亦希望將研究微觀至群體中的個體,嘗試探詢選手在群體當中的能動性為何,並從中摸索其在群體與社會流動之間的關聯性。
關鍵字:大專棒球、運動儀式、團隊、認同、運動人類學
部落中失去的土地: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宜灣教會爭議為例
賴曉勻/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經過臺東的宜灣部落,會看到一棟白色建築的教堂,以浮雕花紋裝飾,外觀為歐式建築,它就是宜灣教會。教堂外觀設計是以國外宣教士寄給宜灣部落族人賴明德兄弟的卡片作為藍圖,並由長老賴國輝等其他執事,共同蓋成;教會在民國92年被臺東縣政府鑑定為「歷史建築」,又於民國101年被觀光局列入「花東101珍珠亮點」,但民國100年期間因為與鄰近民宿業者發生土地爭議問題,至今教會大門及周圍仍被民宿業者所放置的柵欄封鎖。宜灣教會多年的土地爭議問題展現出各單位的立場,部落族人在爭議事件上前期的積極主動參與也轉變為被動參與。本次研究探討宜灣教會土地權的變化過程,期望此研究能夠讓族人釐清教堂爭議的脈絡,並透過事件的爭議喚起對於相關議題的重視。
關鍵字:宜灣教會、土地爭議、歷史建築
Muskun kilim imita tu...(一起尋找我們的...):武陵青少年生涯共伴圈在多元情境下的建構與延續
郭孔寧/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從自身經驗切入,因關注原鄉青少年的生涯發展困境,這幾年長期駐點在武陵與青少年共事。近幾年我陷入自我角色定位的迷茫,同時也持續與部落產生磨合,因此我開始檢視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想要進一步探究個人與部落之間的關係影響,並透過人類學的角度回到青少年與部落的文化本質,釐清現在與未來自身與行動在部落的發展方向。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探討,由小到大從個人、部落到社會面向,分析原鄉青少年生涯共伴圈的建構與延續。首先嘗試整理布農族傳統脈絡中關於青少年的教養觀,對照我在田野中所看見的青少年成長樣貌,比較於武陵經營的青少年團體是否可因擬親屬關係的建立而有呼應青少年文化的價值。接著延伸觀看在社會變遷下,原鄉青少年的處境產生何種改變,也透過我穿梭在部落多元情境中的經驗,以及局內外人的視角轉換,分析自己是如何受到團體支持,並能成為一員對部落產生影響。最後擴及到在社會的大環境中,原鄉青年在經歷團體的關係建立及社群連結與認可的影響下,是否可以看見個人的生涯圖像與價值,並有更多能量突破困境。本研究期待能夠敘述要如何從「人」出發,回到青少年的生命根本,建構出屬於原鄉青少年的生涯共伴圈。另回應到己身,探討從我過去的經歷到現在的行動,什麼樣的定位是我期待可以在這個共伴圈中持續發展的部分,同時提供社會大眾及相關工作者新的思考面向突破刻板印象,找到運用多元視角觀看與理解不同生命樣貌的可能。
關鍵字:原鄉青少年、生涯共伴圈、布農族教養觀、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一個部落信仰生活與文化復振的協奏
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摘要
1950年代後,基督宗教大規模進入原住民部落,必且普遍成為一個重要的引動變遷的條件,近年原住民意識彰顯,積極投身重建族群身分的青年,也重新認識教會在部落當前的重要性,歷史上與文化傳統沒落的關聯,進而思考在復振文化的行動中如何安置與教會的關係。本文將以屏東縣泰武鄉佳平為例,討論蓬勃的信仰生活與有力的文化復振行動,兩個不同軸線/範疇間的合作與分野。天主教在原住民地區的傳教從屏東泰武鄉開始,第一個教會建立在佳平。近十年佳平有一位原住民本堂神父,除了興建一座富涵排灣族視覺元素的新教堂,也回應佳平正興起的文化復振行動。信仰與復振兩個相關的範疇,在合作或是各自運作上,其中有嘗試、有揣測,總是展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可能。在這過程中,佳平的天主教信仰,也擴充了信仰解釋上的機會與彈性。
關鍵字:基督宗教,排灣族,文化復振
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身份認同的形塑:文化、情感與日常生活
阿發瓦特.阿汶薄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研究生
摘要
本研究針對數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經驗與記憶進行敘事分析,以探討原住民族的日常生活、跨族群互動、記憶建構如何影響他們的政治身份認同(political identities)。本研究將特別著重分析情感結構、「次級情緒」(secondary emotions)、反身性(reflexivity)等因素如何影響政治身份認同的建構過程。
關鍵字:政治身份認同、政治社會化、次級情緒、反身性、台灣原住民
評論人
楊濬瑄/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研究生
童元昭/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