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當全球南方來到人類學的視野中央,四方之人因著全球化而相遇,身分認同卻從未固著在任一方向。遷移與流動伴隨著混沌與離散,人們在國家、族群、階級、治理已劃定的界線裡外,一次又一次演練著身分的習題。本場次聚焦於跨界生命獨特卻又共通的處境,透過金馬的離散軍人、緬甸華僑二代、移台香港人、東南亞移工母親、以及墨西哥邊境工廠經理,看見邊緣的樣態,也嘗試形塑認同多樣的輪廓。首先,林傳凱帶我們回溯冷戰/國共的宏觀地域政治,國家以「鄉愁治理」系統性的監控與重構,改變了離散來台底層士兵的人生軌跡。馬映卿讓我們看見緬甸華僑二代如何被納入台灣的華人想像,卻又在走向台灣化的民族論述中被排除,在雙重困境下操演族群認同。時序來到2019年,金其琪記錄離散移台港人,如何透過虛擬而轉瞬即逝的網路世界,在混沌之中重建關係、創造新生活。在網路世界的另一端,歐子綺則觀察台灣移工組織工作者的募資計畫,如何支持東南亞移工母親生產及給予成家的希望,並藉著援助計畫溝通,擴大台灣群體認同的邊界。最後,隨著台資的跨國企業來到墨西哥的邊境工廠,卓浩右重探多元族群工廠內階級的界線,發現身份認同不再依循管理者/勞動者的界線,而是以族群為界,架構起邊境工廠的日常運作。當北方的認同政治日趨極化,南方的行動者在曲折迂迴的邊境,尋求身分習題的解答。
關鍵字:身分認同、跨界生命、離散、治理、勞動
籌組人*及主持人◎
歐子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由「思鄉」到「叛國」——金、馬「戰地政務」下對於離散軍人的「鄉愁治理」
林傳凱/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近年,我試著探索一個未解之謎──「白色恐怖」(1949-1987)被捕的兩萬餘人中,為何約45%為「外省籍」,又以陸軍的底層士兵為大宗?我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國家為了壓抑隨「反攻大陸」日益無望,而在離散來台的底層士兵間日後濃厚的鄉愁(nostalgia),迫使「冗」卻無處安置的底層軍人維持表面順從。尤其是1950年後納入「冷戰」體系後,無論台灣或周邊所謂「離島」的空間意義、界線,都歷經了從上往下的一系列強勢改造。此時,士兵心中的「故鄉」也被改寫為「匪區」;「思鄉」或「返鄉」更常扭曲為「親共」、「投共」的意圖,致使大批「越界者」投入監獄。 本文特別聚焦在戰後「偶然」成為兩政權交界「前線」的島群──馬祖與金門,特別是1956年「實驗戰地政務」實施後,如何針對離散軍人在日常中的空間/時間/物/言行進行系統性的監控與重構的過程。我將重構幾個事件(events),說明冷戰/國共的宏觀地域政治,如何轉為小島上的微觀實踐,進而改變了「思鄉者」的人生軌跡。藉此,國家得以在漫長的「戒嚴」中穩固軍事場域中底層離散者的屈從。
關鍵字:離散、鄉愁、戰地政務、白色恐怖、馬祖、金門
緬甸華僑二代的認同操演
馬映卿/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緬甸與中國接壤,許多有著華人認同的移民因著不同戰爭與歷史事件,在不同時期遷居緬甸。在共同歷經緬甸社會排華政策與強迫關閉華語學校等事件後,許多緬甸華僑開始形成既保有「華人認同」卻逐漸「緬化」的狀態。1960 至 2000 年間,因著多重動力,他們在中華民國政府優惠華僑入籍的政策下,得以攜家帶眷地陸續遷居台灣。在緬甸華僑二次離散的遷移過程中,他們的認同常處在複雜的窘境──不同於台灣的年輕世代「穩固」,難以在現有族群分類、線性歷史找到自身定位。 本文關注無法妥善歸類為「外省人」與「新二代」,卻又能同時「扮演」兩種身份的緬華二代。與大多數西方研究談論移民二代的案例有所不同的是,台灣作為移民的接收國,國家的主權與文化邊界皆相當模糊。1980、90 年代,台灣政治與文化甫走向台灣化/本土化,社會對於台灣的定義仍在打造中(蕭阿勤,2016)。緬甸華僑在此時被中華民國框架、政治想像中的華人想像納入,卻在台灣當代民族主義、逐漸走向台灣化的民族論述中被排除。 同時,台灣的種族問題並不如歐美國家般肉眼可見,僅能從族群的視角一窺不甚清晰人群分類界線。而在族群看似逐漸不明顯的當代台灣社會中,緬甸華僑難以被識別出來。即便東南亞與中國身份各自有著負面的印象,但因為不顯而易見,大多能夠被緬甸華僑二代所掩蓋、選擇性的展示,而這或許也讓緬甸華僑二代面臨認同的雙重困境更難以被看見。因此,本研究將探討台彎的緬甸華僑二代如何操演族群認同,並期望透過了解研究對象因應不同環境與成長階段發展出的認同形式,進一步描繪出台灣的制度與社會對台灣人邊界的想像。
關鍵字:緬甸、華僑、移民、新二代、認同、社會界線
在流離與混沌中創造:移台香港人的線上虛擬連結與關係重建
金其琪/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Paul Gilroy 以根與路徑來論述非裔離散社群的家園想象已是近30年前的事,然而,這種在流散、離散、遷徙中一邊失根一邊創造心中家園的情景,也十分貼合2019年後從香港遷徙到台灣的離散族群。自香港開埠以來,從未固化的身份和家園想象,在混沌中幾近成形,但又隨著港人向海外離散的大潮,而陷入新的混沌。其中來到台灣的香港人數量眾多,他們既與舊世界藕斷絲連,又需要與新世界建立連結。而匿名、較為安全的線上虛擬世界,例如IG限時動態等方式,成為他們重建這些關係,乃至創造新生活的方式。與 Ruth Behar 對古巴離散的思考類似,這些移台港人即使抵達台灣,其生命狀態仍處在不斷的流離中,必須不斷思考自身與香港、台灣、他者、世界的關係,虛擬而轉瞬即逝的網路世界既是工具,又是他們現實生活的投射。本文結合參與式觀察與深入訪談,試圖呈現這種曲折、迂迴,但又對移民生命歷程至關重要的連結過程。
關鍵字:移台香港人、流離、線上、連結、關係
「給她們成家的希望」:東南亞移工母親援助計畫與台灣群體認同的邊界
歐子綺/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
摘要
在台灣長期的客工制度下,民眾往往將移工視為短暫的廉價勞動力供給者。女性移工鮮少以母親的樣態出現在大眾媒體之中,一旦懷孕即面臨解僱壓力與醫療困境,漫長的疫情與邊境管控更使得懷孕移工難以返回母國生產。近年,部分懷孕移工獲得非政府組織的協助,移工母親得以在庇護中心安置、接受產檢與順利生產。同時,移工組織工作者也嘗試透過群眾募資計畫,透過與大眾溝通,尋求捐款以支應安置母親生產及孩子出生後的費用。儘管台灣的移工研究多年來已累積豐碩的成果,懷孕女性移工仍舊是文獻中較為邊緣的群體。本文以移工非政府組織的懷孕母親援助計畫為研究個案,探討東南亞移工母親與組織工作者如何在歧視與法規限制中找尋出路。文章將聚焦於移工組織工作者如何說服捐款者「給她們成家的希望」,支持移工母親的援助計畫。組織工作者連結「我們」與「她們」,形塑新的人權論述,以擴大台灣群體認同的邊界。最後,本文亦嘗試分析移工母親的需求及權益倡議,是否有可能進一步改變台灣的客工制度。
關鍵字:移工、母職、公民身分、人權論述、募款專案
「他們是老闆,在我們的工廠內工作」--初探邊境工廠墨裔經理的身份認同
卓浩右/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在勞動研究的傳統中,對於工廠內的人群區辨,大致上是依循著管理者/勞動者這條階級的界線來劃分的,而對於勞動控制的討論,往往也就依循著這條階級軸線來進行。在一般的工廠中,因為權力在管理者和勞動者之間不平均的分配,且彼此之間有著利益上的衝突,因此這條以階級作為辨識的界線有其意義存在。而對於自身身份的認同似乎也就隨著這條階級的界線展開。不過,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跨國企業以世界為規模佈局生產,工廠內的人群組成也逐漸加入了除了階級以外的其他因素,例如族群,就使得工廠內的身份認同和權力運作機制不再只是依循著階級的區隔運作。而位於墨西哥的邊境工廠(maquiladora)正是這種由多族群所組成的工廠類型。跨國企業往往只會指派少數幹部前往墨國擔任高階管理者,而工廠中從中高階的經理到線上的組裝工人都由本地人擔任。多元族群的組成往往是這種邊境工廠中內建的環境條件之一。 本文將以一間台資的邊境工廠為例,試圖描述墨國籍的管理者展現出的身份認同更多的時候是以族群而非階級為界。在這篇文章中,我將試圖探討這種身份認同的的成因,同時指出這種身份認同的邊界,是研究者理解邊境工廠的日常運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關鍵字:邊境工廠、身份認同、經理與勞工
評論人
邱筱喬/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人類學系訪問學人
吳易叡/國立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