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巫信仰研究的理論(shamanism)源起對北極圈周圍、西伯利亞與中國北方這些北方民族的研究。其社會地處寒帶多為遊牧狩獵,以父系社會為主。南方游耕或是很早就有農業民族的巫信仰,相對較沒有引起重視。胡台麗特聘研究員長期致力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族的巫文化的研究,她深感其巫文化面臨傳承的危機,於2007年在中研院民族所成立「當代情經中的巫師與儀式展演」研究群,鼓吹年輕人積極投入巫師的傳承與研究。
今年五月胡老師辭世,本小組討論就以處於南方熱帶島嶼的台灣南島巫師與祭儀為研究焦點以茲紀念。我們嘗試從巫文化的南北差異切入思考,反思以北方為中心的巫信仰的理論與意識形態的假設及其提出的問題:如性別、成巫條件、附身、神靈觀/靈力來源等特質來比較。本小組藉由排灣族、阿美族與邵族深入的儀式民族誌與社會脈絡的分析,相對地凸顯台灣巫文化的「南方特質」與當今面對的難題。
關鍵字:台灣南島、巫師、儀式展演、胡台麗
籌組人*及主持人◎
劉璧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pasengangivu:排灣族台東土坂部落喪葬後的召魂巫儀
包惠玲/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
摘要
本文聚焦胡台麗老師長期研究排灣族巫師所提出的幾個重要問題。排灣族的社會結構中,巫師大部份是女性,在各項的儀式中,不論是生命儀禮或是歲時祭儀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巫師都會唱經入神附體。本文主要呈現排灣族女巫神靈附體的情境,進而從儀式中建構排灣族的神靈觀。
Pasengangivu是排灣族土坂部落喪葬後的巫術儀禮,也稱為malada(召魂),它包含了不同的面向和內涵。儀式除了需要殺豬祭獻之外,召請神靈的誦經也相當冗長,最後當巫師吟唱情感哀愁的lada(祭歌)後,巫師慢慢的雙眼閉上,持著祭葉的右手規律的擺動,於是踏上了神靈的路,並且出現神靈附身的現象。從土坂女巫執行pasengangivu儀式分析,我們可以理解多元化的神靈祖先面貌與特性、巫師靈與力的重要性、「入神」唱經的可貴性、祭儀文化交融的獨特性,以及排灣族神靈觀的建構。同時我們也發現,雖然土坂巫師在當代其展演的空間漸有衰弱或是轉化的趨勢,但是「Pasengangivu」至今保存的相當完整,仍為部落族人所需,至今還是持續的發揮其影響力。
關鍵字:巫師、Pasengangivu、malada、唱經、入神附體
性別、靈觀、附身與靈力來源:台灣原住民族巫師的「南島特質」
劉璧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摘要
當我們用巫信仰理論shamanism時,很容易因對北方巫師/薩滿社會原型的刻板印象太深,而陷入某種窠臼,難作較客觀的描述與地方特性的分析。因此,本文將運用胡台麗研究員長期深入的排灣族puringau(巫師)民族誌資料,與筆者的北部阿美族makawasay(巫師)的田野,做為與北方巫文化(布里亞特與達斡爾)的比較基礎,以思考南島巫師的差異地方特性。希望藉此能跳脫西方所建構的巫師/薩滿定義與理論框架,開拓不同的新視野。
本文將從性別、成巫條件、附身與巫旅、神靈觀/靈力來源等特質來切入比較。北方與南方社會形態差異甚大,北方巫師/薩滿以男性為主,在以狩獵為重心的經濟活動中,主要儀式是祈求獵物取向,並沒有祭拜祖先。當轉成畜牧依賴祖先繼承土地之後,巫師也非祭拜祖先的要角。台灣的南島社會中,巫師多半是女性,大多與小米或陸稻生產儀式相關,並主導家族與部落的祭祖儀式。北方以巫病為成巫條件,南島則較多元。北方有很戲劇性的跳神附身儀式,南島則以原地入神唱經或昏倒為其特性。北方巫師的靈力來自特殊不正常死亡之祖先神與天神,南島則以神靈群、已故巫師群與祖靈為主。從這些區域性的比較可呈現出台灣巫信仰的南方差異。
關鍵字:Shamanism、巫師、性別、附身、比較研究
為何不上路?當代阿美族巫師(Sikawasay)之社會決策與現代性探討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研究員
摘要
阿美族的巫師傳統上主要的成巫方式,主要來自三個原因:持久病痛而無法以一般醫藥方式治癒;家族中有作為巫師者且被指定為成為巫者的家族代表;以及願意學習特定巫師活動,並且長期參與巫師團體且得到靈感者。本論文試圖描述當代阿美族巫師活動現狀,並回答三個問題:一、阿美族歷經早期基督宗教的大量改宗,為何仍有特定部落留存傳統巫師活動,並且以北部阿美族社群的持續性居多?二、過去曾經為男女參與人數各半的巫師團體,為何近年以女性參與者為主要參與者?三、可能成為巫師的部落成員,為何不願意成為巫師,並且以哪些行動選擇作為「不成巫」的可能策略?本論文討論內容包括:當代阿美族人選擇參與以及不參與巫師活動的考量,關於巫師團體與家族的系譜關係,以及當代巫師活動的「現場」為何。
本論文將以過去的研究材料,當代訪談,以及對阿美族巫師的重新思考來討論「南方觀點」的巫師現象。並且以此論文紀念台灣原住民巫文化研究的先行者胡台麗老師。
關鍵字:成巫、社會決策、現代性、Sikawasay
社會變遷中的女巫師:當代邵族成巫的例子
滿田彌生/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助理教授
摘要
居住於日月潭邊的邵族,他們最主要的文化特徵是祖靈信仰和女性巫師。亞洲巫師大多是女性,而她們的成巫要件可歸納為兩大類:血緣和超自然特異現象。這兩種要件互相不排斥,如胡台麗研究的排灣族成巫者,有兩種情形都能見:神秘巫珠(zaqu)的出現;同時也有不少成巫者家族長輩裡有巫師的例子。不過,邵族的成巫要件與臺灣其他族群不太一樣,她們不需要巫師的血緣,也不太需要超自然現象的徵兆,是屬於自願型巫師。擔任邵族巫師由於祭儀的邵語經語很難學、工作很辛苦,責任也很重,因此自願擔任巫師的女性一直以來並不多。但,邵族這五年有辦了兩次的新立巫師的儀式,而且現在年輕一代有好幾位女性對於巫師的工作有興趣。本文透過對於這幾年加入邵族巫師群女性的訪談,探討當代邵族女性/媳婦對於「巫師」何種想法、期待,也分析與之前大家不太想當巫師的情況產生差異的原因。
關鍵字:邵族、成巫、祭儀、性別
祖靈聽得懂中文嗎?跨族新興巫師的多語實踐與泛原民性的新建構
王右瑾/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原住民族「巫信仰」在歷史中曾受重創而衰微(劉璧榛,2014),但近年來,一些部落興起「成為巫師」的浪潮,比如排灣土坂部落曾於2007年舉辦「女巫研習班」;2020年,賽德克族都達群「巫醫文化研討會」中為各族舉行儀式的,是一位尚不熟悉族語的太魯閣族年輕巫醫。同時,由於「巫文化」的斷層,今日跨部落間常需「借巫師」來執行儀式。如此「借巫」的現象,也可見於新興的跨族網路問診。過去,成為巫師需經歷重病、異夢或其他超自然感應,最終是為了與祖靈溝通。今日,當原民青年都是中文為主、族語為輔、懂閩南語和英語更勝族語之時,青年如何成為巫者?祖靈聽得懂中文嗎?
過往重要的台灣原住民研究已透過文化分類與人觀(黃應貴,2004)、政治與歷史脈絡(謝世忠,1987)、原民運動(台邦.撒沙勒,1993)、空間與環保(官大偉,2017),以及變遷的宗教實踐(邱韻芳,2013)等取徑,來深究原民認同的建構。然而,至今少有人以語言人類學的視角來探問多語實踐和泛原民認同之間的關係。有鑑於此,本文試圖描繪當代原住民青年如何在多語跨族的情境中渴望「成為巫師」,並賦予各族族語相似的神聖力量,進而建構出屬於這世代的新原民性。
關鍵字:原住民性、混雜性、族群認同、多語實踐、巫師
評論人
王梅霞/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簡文敏/高苑科技大學資訊傳播與行銷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