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展覽是博物館與社會大眾進行溝通的重要渠徑,也是觀眾參與博物館活動的重要介面。然而,當代的展覽並非只是純知識的呈現,抑或百科全書式的展現,更重要的是透過重新編排與詮釋展覽媒材,回應當代議題,促使觀眾進行反思與親身體驗,藉此深化對展覽議題的認知與理解,以實踐博物館的社會責任。正如Sharon Macdonald 與Paul Basu 在2007 年主編的《Exhibition Experiments》一書中所指出的,當代的展覽實踐(exhibitionary practice)也可以稱為實驗實踐(experimental practice),展覽是知識與經驗生成(generation)而非再製(reproduction)的場域,展覽是「製造意義的實驗」。
2018 年9 月,史前館被文化部賦予推動「世界南島文化在臺灣」的核心任務並隨即展開大規模的館舍建築、空間與常設展更新。原有的「臺灣南島民族廳」全部打掉重練,展示內容從臺灣南島擴大涵蓋到世界南島,「南島世界‧世界南島」是南島廳提出的展覽主題,由此發展出展覽敘事與觀點,落實為展示架構與文案撰寫,以及圖片、展品與多媒體等展示媒材的配置。
在這個場次中,由四位參與史前館南島廳更新的同仁分別就展示觀點、展覽主體定位、展品徵集與當代社群的關係及對展廳中「海洋元素」的檢視等面向,透過南島常設展廳的建置回應「什麼是南島」這個大哉問。
關鍵字:南島、展覽、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常設展更新、展覽策略
籌組人*及主持人◎
方鈞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王長華◎/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展演「南島」的實驗:以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建置為例
方鈞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組長
摘要
從1980 年代末開始,受到殖民主義的研究與新民族誌對民族誌書寫的反省,以及原住民族運動等諸多力量的影響下,民族學博物館的展示成為這一波反省與檢視的重要面向,並帶出關於民族誌的權威、被創造的傳統、再現他者文化時隱含的殖民觀點與文化概念蘊含的分析範疇等議題。這篇文章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21 世紀第2 個十年啟動的南島常設展廳建置過程為例,探討這個世界上唯一以「南島」為名的常設展如何面對人類學及博物館學科的發展、臺灣的國際關係及位置、國家與原住民權力關係的改變等帶來的挑戰,同時探討在策展過程中如何透過博物館的技藝及與源出社群的共作,再建構出一個超越血緣及語言命定、更具有包容性、能回應當代議題、屬於臺灣的南島論述。
關鍵字:南島、民族學博物館、展覽實踐、去殖民、共作
從排他到包容的「我們」:一間國家博物館的南島展覽主體定位
黃郁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遺址發展組助理研究員
摘要
史前館籌備於 1990 年代,在 2020 年前後規劃更新,這當中經過的一代歲月,正是民族學博物館與原民館發展史中重要的反省與派典(paradigm)轉變,包含以藝術或歷史等視角進行展覽重述,或透過展覽直視殖民與後殖民,進而與當代社會對話。本文以史前館南島常設展廳——屬原民與民族學展覽類型——的更新規劃為對象,說明包含筆者在內的館內策展團隊,所提出「南島主體」的當代新典範:kita。
在南島語中「我們」普遍有兩種說法,以馬來語為例,區分為不包含聽者的 kami 以及包含聽者的 kita。筆者認為 kita 的核心概念圍繞著連結與關聯,而 kita 的提出是史前館作為一間國立博物館,在政治與學術兩個領域的交疊處,同時回應博物館學史發展的趨勢變遷,而形成的概念,並且不逃避展現策展團隊的鮮明立場與態度。本文透過更新完成的南島常設展廳,並特別以單元「邊界」為例,闡述上述論點,目的是使讀者得以在「南島」一詞多義而令人困惑的情況下,理解史前館以國家博物館常設展覽為工具,展現策展人對於南島的自我定位。
關鍵字:包容、南島、展覽、民族學博物館
文物徵集作為一個溝通與認同的建構過程
林芳誠/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摘要
本文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島常設展廳展示更新為例,呈現如何在前置的策展過程就展開有別於以往的展示概念,以及文物徵集前後進行的聯繫、協商過程如何透過文物持有單位/者給予的反饋,成為一種溝通與認同的建構過程,以共構與展現當代南島的身影。
傳統民族學類型的博物館對於典藏品的價值判斷涉及物件的製作/創造、知識/技術、使用/不使用、交換/贈予/購買及其產生相對應的時空背景,無論是採百科全書式的總覽或搶救型的保存策略,皆以近乎客觀、追求真實性(authenticity)的理念進行展示,觀眾除了基本形制資訊外,對於與物件相關的能動性、文化形式(cultural form)變遷、抑或能予以反思的角度相對缺乏,導致博物館彷彿一台時空凍結器,將物件及其文化脈絡凝結各個展示空間。
當代的博物館必須參照學術思維進行的反省、族群文化權及權益的倡議,以及應具有何種社會功能與責任,以翻轉過去百科全書式、單向訊息傳播、忽略族群動態性的展示方式,改以議題式、非二元對立、注重過程而非結果、物件多重觀點的展示內容,成為促進觀眾的理解、思考、反省與實踐是一種趨勢,本文試圖以南島廳單元五、單元六的展示理念及文物徵集過程進行呼應。
關鍵字:史前館、南島廳、溝通、認同、島是船‧海是路
島是船.海是路:談史前館南島廳常設展中的海洋元素
張至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助理
摘要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於2020 年6 月休館啟動建築及常設展廳改造工程,預計於2022 年秋天重啟開幕,本文旨在探討重新建置的常設展「南島廳」中各式各樣運用到的海洋元素。並探討這樣的「海洋語彙」能帶給觀眾的啟示。史前館南島廳以「南島世界.世界南島」為內容,展覽述說我們身處的南島世界以及與全球交錯的世界南島。展示以「我們kita」、「理解」、「邊界」、「交換」、「溝通」和「認同」為展示單元。講述臺灣、島嶼東南亞和大洋洲從史前的跨界穿越,歷史時代與殖民霸權的相遇,類同的歷史經驗與當代彼此的連結。本文有關於展示中的海洋元素,探討的層次包括展示標本、展示手法、神話與哲學思考、詩意與藝術展現等。文末並將探討貫穿其中的海洋元素所引發觸動的海洋思維和價值觀。
關鍵字:海洋、南島、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史前館)、常設展
評論人
王嵩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