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1980年代興起的「環境正義」研究,對歐美環境運動的中產階級視角提出尖銳的反省,提醒研究者應注意環境的分配正義問題,留意不同人群對環境的不同近用能力,也被稱為「窮人的環境主義」( Martinez-Alier 2002)。2000年間興起的「多物種民族誌」研究則追溯人與非人物種、非人之物間在特定情境下相互認知感應、乃至共同化成的動態過程,嘗試突破人文社會研究的人類中心視角,也超越既有動物研究中常見的「人類 vs. 單一物種」的對偶性框架。
「多物種正義」panel 希望結合環境正義與多物種民族誌的洞見,一方面保持對人類內部異質性的敏銳,一方面將環境正義對權力的洞見延伸至人類/非人的階序軸線。我們想問:某部分人類對於另一部分人類的控制,如何透過對於非人生命的控制來成就?許多人對於非人生命的榨取,又是如何透過對其他人類的榨取來達成?當我們將「人類對於人類」以及「人類對於非人生命」的權力運作、殖民狀態,與解殖的努力同時納入分析視野,是否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思考何謂多於人的正義(more-than-human justice)?
這個double panel將由來自不同尺度的研究現場回應以上問題意識。Panel One首先由謝一誼與王驥懋分別以日殖政權對於台灣人菜市場與豬肉屠宰的控管(謝),以及1997年後台灣豬因口蹄病而導致的市場失序(王)為脈落,對話不同畜殖情境中的多重邊界控管與其不能。接下來再由簡妤儒與蔡晏霖延續物種邊界的課題,分別從毛小孩(簡)與外來入侵物種(蔡)的相關爭議,談台灣社會當前的動保、野保、寵物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等多重治理框架如何嘗試協商不同非人物種的地位階序,及其持續生產的摩擦。Panel Two 則先由羅素玫、胡哲明、盧建銘,以及林益仁與Pagung Tomi兩個研究團隊,依序報告他們關於阿美族與採集(羅素玫團隊)、小米與泰雅族(林益仁團隊)的多物種/族群依存研究。最後再由李仲軒與倪杰,分別從全球尺度的氣候訴訟體制(李)與人類世相關論述(倪)提出去人類中心的批判與修正方向,也為先前的六篇論文提出更寬廣的對話空間。
關鍵字:環境正義、多物種民族誌、摩擦、人類世
籌組人*及主持人◎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羅素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泰雅小米:生態它者與家園互依
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Pagung Tomi/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摘要
小米(Sectaria italica),是傳統上台灣原住民族的主食,也是廣泛分佈於亞非的重要糧食作物。小米,不單單是人類所依賴的食物,它更承載了許多與人類文化以及其它物種連結的複雜生態人文關係。本文將以敘事與行動研究的方法論,闡述小米與泰雅遷徙文化、氣候變遷與傳統領域之間的關係,並從中論證以小米敘事為出發的泰雅家園想像以及多物種連結的關係。本文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產生自新竹尖石鄉部落的「小米方舟行動」其中的泰雅小米文化復育歷史; 第二部分將指出小米與泰雅神話敘事、遷徙歷史發展、燒墾輪耕的在地知識以及傳統流域觀的密切關係,並說明小米這個物種是如何成為「泰雅小米」的生態文化與政治的過程; 第三部分闡釋在泰雅的傳統農耕中,小米是如何與人類互動並且在生產、製備與食用的過程中連結到更多的生物,並且構成了一個泰雅生態家園的想像; 最後本文將以小米連結在泰雅家園的敘事裡提出「生態它者」與「生態互依」的概念,並在多物種理論的探討中提供一個台灣的在地論述。
關鍵字:小米、小米方舟、家園互依、生態它者、多物種理論
由氣候法庭邁向新氣候體制?
李仲軒/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當前各式氣候訴訟方興未艾,人權保護與尊重科學,日漸成為原告主張的關鍵 性論據。高舉「人」作為主體的尊嚴與價值,與「物」作為客體所展示的客觀 真實,氣候訴訟彷彿點燃停滯黏膩的液態空氣,開始衝擊無所作為、怠於回應 的舊體制;但另方面,人權保護與環境保護,乃至於與減緩氣候變遷之間,並 非在各種層次、面向上,都總是能攜手並進。原子式的個人自由權利,是以法 律的人本主義為基礎,由人獨享主體性建構。個人權利論述是否能有效回應全 球暖化牽涉大範圍、多層次、跨物種之特質,是否將取代氣候政治與審議,即 便在部分法院採取正面積極立場之後,仍持續聚訟盈庭,亟待釐清。其次,堅 持客觀事實,訴諸科學的絕對權威,作為採取氣候行動的理由,卻又否認科學 的規範性作用,以及可能受到價值判斷、社會建構的影響,也面臨各種真假懷 疑論的質疑。凡此種種皆突顯出,法律系統還需要持續演化,深化人權的意涵 ,反思科學的權威,才可能徹底回應對當前氣候訴訟的深層批判與限制,邁向 能夠含納更廣泛的人、次人、非人,包容所有被去除能動性的能動者的新氣候 體制,可能提供法院眼下需要的答案、也是法律社群未來值得努力的目標。
關鍵字:人權、科學、氣候政治、氣候訴訟、新氣候體制
Adaptive Interdependence in the Galluscene: Rethinking the Anthropocene
Jeffrey Nicolaisen(倪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Abstract
Gallus gallus, the red junglefowl, commonly known in American English as a chicken (G. gallus domesticus) is now the most common bird in the world. Because the timing of a breeding-induced deformation and rapid population increase of G. gallus corresponded with the explosion of the first nuclear bombs, the Anthropocene Working Group is now investigating G. gallus as a potential stratigraphic indicator species for the Anthropocene. When Paul Crutzen and Eugene Stoermer proposed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Anthropocene, they referenced two antecedent concepts: Antonio Stoppani’s Anthropozoic Era, and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Vladimir Vernadsky’s noösphere. Both Stoppani and Teilhard de Chardin were Catholic clerics that envisioned a divine teleological process leading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human being, while Vernadsky envisione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rfection of the human brain through a physical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cephalization. Later, as opposed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human, James Lovelock’s Gaia and Thomas Berry’s Ecozoic Era recognized human reliance on earth systems regulated by an array of critical species. In this paper, I examine how these various historical streams of thought influence the Anthropocene discourse today by examining the genealogy of the concept of the Anthropocene, and question whether humans are capable of actively managing earth systems. I argue an epoch named the Galluscene rather than the Anthropocene would allow us both to draw more attention to adaptive interdependence rather than human domination and to see other species as active agents and stakeholders.
Keywords: Anthropocene, noösphere, teleology, Gallus gallus, chicken
評論人
趙恩潔/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謝一誼/國立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訪問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