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呂心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臺灣「滇緬料理」的創發與再現
邱昱寧/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跨族群飲食間的混融,容易看出族群之間的文化影響,並發展出新的多樣性。1950年代滇緬邊區游擊部隊(亦稱泰緬/滇緬孤軍)撤臺,1960年代之後,泰緬邊境的孤軍後代以依親、僑生、難民、外籍配偶等身份來臺,帶來他們豐富多樣的飲食方式,與臺灣在地社會相互影響,形成「滇緬料理」的新飲食風格。本文探究臺灣「滇緬料理」的創發與媒體再現,及文化政策、現代消費文化對此種族裔飲食的影響,本文使用內容分析法、論述分析法、參與觀察法,文本來源以「聯合知識庫」為主,政府政策、官方網站為輔。本文研究發現為:(一)1990年後滇、緬、泰料理相關文章開始在報紙媒體中浮現,2000年後「滇緬料理」一詞開始出現,形塑成臺灣的一種新飲食風格。(二)「滇緬料理」一詞的象徵意義大於菜餚本體,象徵「因國共內戰南遷至緬甸、泰國,後輾轉來臺的雲南人(裔)帶來的移民飲食文化」,涵蓋了以「雲南」或「泰式」為主,及混合「雲南」和「泰式」的料理。(三)1990年代以降,此族裔文化特色以時尚風格的現代消費文化再現於報紙媒體。在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的發展下,桃園龍岡「魅力金三角商圈」呈現出異國情調、浪漫化的滇緬族裔文化,與以往大時代悲情的金三角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並以族裔飲食文化為主要發展產業。
關鍵字:滇緬料理、族裔經濟、文創產業、形象建構、消費文化
從龍岡清真寺看華人穆斯林的遷徙與在台灣社會的信仰衝突
梁德珊/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學系博士生
摘要
1949年國共內戰,一群來自中國各省的穆斯林,隨著國民政府來到台灣,他們在台灣興建清真寺,維持信仰。1980年代,由於依親與僑生政策,許多在泰緬華人穆斯林來到台灣落腳,像是新北中和以及桃園龍岡的穆斯林聚落。
這些泰緬華人穆斯林定居台灣後,他們的小孩也在台灣就學,或是在台灣生下下一代,由於伊斯蘭並不是台灣的主要信仰,當他們的二代或是三代,開始到學校唸書,接觸不同文化的衝擊,他們如何維持信仰生活與認同。
筆者在過去的研究發現,部分小朋友進到國小之後,受到同學與課業壓力影響,除了能維持清真飲食之外,較難維持週五或週末去清真寺禮拜,或是上經學課。甚至到了大學之後,由於這些後代都前往外縣市讀書,離開清真寺的生活圈,連飲食維持都顯得困難。
而信仰較為虔誠的家庭,除了會持續讓小朋友上清真寺的經學班,還會特別為小朋友請阿拉伯文與經學家教到家授課;有的穆斯林家庭為了將孩子導回信仰的路,會讓小孩前往中東念研究所,希望藉由環境的影響,讓孩子找回宗教認同,甚至他們也會回到原鄉的泰緬去尋找同樣是穆斯林家庭的小孩,做為後代的伴侶,以維持家庭的宗教信仰不斷。
關鍵字:泰緬、穆斯林、伊斯蘭、宗教認同
Branding #Quemoy: An evaluation of Pseudo-Traveling-Abroad strategy on marketing tourism
洪立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
摘要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pandemic, Quemoy lost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and pulled out a marketing strategy called “Pseudo-Traveling-Abroad” (PTA) to attract young Taiwanese communities. Only domestic tourism has been available for most Taiwanese citizens since 2020, but why do people use PTA to market domestic tourism?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both young Taiwanese tourists and locals with the fieldwork in 2020, governmental documents, and online interviews conducted in 2022.
The essay follows the academic conversation of photography,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most attractive part for young tourists is not those well-planned spots, but the adventure in which they found their own stages to perform in front of the camera. The pictures are uploaded to Instagram, and the landscape is transformed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digital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l community has been aware of the potential negative effects disguised under the narrative of PTA, which is potentially marginalizing Quemoy’s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position within national borders. Some local businesses have pulled out new marketing methods to defend the negative impacts brought by PTA. This case study enriches the existing discussion and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 systematic study of tourism in marginalized areas.
Key Words: performance, imagination, marginality, domestic tourism, Quemoy
恨國離與剋戰鬼:試論旗津蔣公廟的多重功能與眷村日常生活實踐
周思諾/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本文作者以旗津眷村的建立過程、眷民的生活起居及社交網絡為主軸,試圖探討國民黨在1949撤遷到台灣所實施長期戒嚴過程中黨政軍國一體的統治方式對於「外省」流亡群體 (Mainlander diasporic group)在台灣的移居生活所造成的影響。作者認為,旗津的外省眷民居住在高雄外圍之島,平時和市區的網絡,尤其是和左營大型海軍眷村之間的連結有所隔閡,是更為封閉且邊緣的流亡社群。其島上的蔣公廟不但具有外省社群連結的情感功能,更將國民黨的崇拜與依賴和宗教力量相連結,做為外省人戰爭後創傷、情感安撫、緬懷家鄉的慰藉之用;除此之外,蔣公廟和國民黨之間的連結亦在社群中具有個人與團體之間相互控制與監督的功能,並作為標示和在地本省社群之間不同的功能。因此,蔣公廟在當地的意義比單純的黨國或宗教崇拜更為多元,也比社群網絡關係更為複雜。
關鍵字:流亡研究、眷村、戰爭研究、社群網絡、生活實踐
評論人
呂心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戚常卉/國立金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徐雨村/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