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住在島嶼以及沿海地區的居民長期與海洋的互動之下,海洋成為了承載歷史與知識的存在,牽引著海邊居民的飲食、經濟、生產等生活上的實踐,形塑了人們的思想及行為;然而,隨著社會環境或是海洋資源變化等動態改變,人們順應社會與環境變遷做出相對應的生存策略,形成了動態的人海關係以及實踐。本Panel將透過三個民族誌文章討論人與海洋之間的關係,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上的實相(realities)。第一篇論文將討論宜蘭東岳部落的泰雅族人,有別於其他泰雅族,是少見的因遷徙居住在靠近海邊的空間,雖然族人沒有直接與海洋互動,卻因著交換而來的飛魚改變了部落的文化與社會實踐,也因此和海洋有著緊密的連結。第二篇論文則以太平洋島嶼夏威夷為例,因其位處於大海上的群島,海洋亦被實踐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飲食上,透過海洋資源獲得的新鮮漁獲以及傳統的海菜採集,創造出當地廣為人知的一道傳統飲食poke。由於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以及海洋資源逐漸減少的情況下,傳統的海鮮飲食是否也會受到改變,也是此論文亦試圖探究的問題。第三篇論文將探究位於臺東的阿美族馬蘭部落與海洋的關係,聚焦融入在其豐年祭前三天舉行的海祭,男子依其年齡組織,在選定的海域進行漁撈採集及相關的儀式,以此凝結族群意識。女性參與海祭通常被視為禁忌,但馬蘭部落婦女在海祭中卻有一特定的儀式過程,亦即mipawsa,而此論文也特別探究馬蘭阿美族人如何透過海祭的再現其社會與文化中的性別區辨概念。
本Panel的三篇論文,無論是長久以來與海洋互動的族群,或是透過海中生物而和海洋有著緊密的連結,又或是因社會變遷而與海洋產生聯繫的社群民族誌,都說明了人海之間相互界定的互動關係,且三篇論文中所探討的議題,如飲食文化及生產方式的改變、海祭性別角色的轉換等,皆體現這些「依海之人」在面對環境改變的適應及實踐。
關鍵字:人海關係、海洋、飲食文化、性別區辦
籌組人*及主持人◎
王碩誠*/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林嘉男◎/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海邊的泰雅族:從飛魚的進入看當代東岳部落的文化實踐
呂惠嵐/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受到黑潮的牽引,飛魚展開年復一年洄游的旅程。而飛魚在台灣不同社會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屏東每年有飛魚季的觀光產業活動,在蘭嶼長久以來與當地的社會文化密不可分,近年來也意外地串起了宜蘭縣東岳部落新的經濟活動與認同,如今飛魚的意象充斥在社區當中,甚至成為東澳國小新校徽的元素。本研究將採取質性研究,以飛魚的進入為主軸,透過文獻資料和訪談說明在東岳社區的社會脈絡下,飛魚如何影響了當地的生產模式以及知識內涵,其造成的結構性改變又如何反映當地社會所面臨的境遇。本文首先爬梳東岳部落的歷史脈絡,透過不同時期族人的遷徙分析生產模式的改變,當地社會如何隨著空間環境變化做出調整和適應。接著說明飛魚如何進到東岳部落並交織出緊密的連結、大幅改變了當今部落的文化景觀以及實踐。最後探討飛魚所帶動的經濟活動和文化實踐如何反映社會與環境的相互鑲嵌,藉此反思當今族人所面臨的處境。
關鍵字:飛魚、東岳部落、文化實踐、社會鑲嵌
人、海、魚的關係:夏威夷傳統飲食—poke
陳憶馨/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食物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它除了提供營養之外,往往也代表著一個地方的生活方式、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以及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互動關係。在夏威夷的飲食文化中,poke為廣為人知的一道夏威夷傳統海鮮料理。它在夏威夷與外來文化接觸前即已存在,當時的夏威夷人將新鮮捕獲的魚,切塊/片,用手稍微按摩生魚肉並將其拌入夏威夷海鹽、海菜以及打碎烤過的堅果一起食用。這道料理它呈現了夏威夷人的捕魚、採集海菜的傳統生活,也呈現了所擁有的海洋資源。然而現今我們吃的poke,已與幾百年前的傳統版本大不同,醬料、口味、配料、甚至主食都已有所改變,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些變化?本文透過文獻探討的方式,爬梳夏威夷的歷史、外來移民、海洋文化以及全球海洋資源近況為資料基礎。以一道夏威夷傳統的海鮮料理為起點,探究社會、海洋資源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如何帶來地方性傳統文化的改變,並試著以文獻資料建構地方傳統文化的意義。
關鍵字:傳統文化、海洋資源、夏威夷、poke
愛與清涼的即刻救援:馬蘭部落海祭中的mipawsa
王碩誠/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海(河)祭是阿美族群普遍共同的祭典,因部落所在的地理環境不同,具有不同的形式與安排。除此以外,雖然在漢語表述上都稱為海祭,然而各部落海祭的意義卻有所不同:有些部落的海祭強調人與神及祖靈的連結,有些部落的海祭體現土地與海洋的連結性,又有些部落的海祭著重於社會結構與組織倫理的再現與強化。馬蘭部落(Farangaw)的海祭每年於豐年祭(kiluma’an)的頭三天舉行,男子依其年齡組織,在選定的海域進行漁撈採集及相關的儀式,重點在於強化依年齡組織結構所形成的的社會倫理及族群意識。相較於其他的阿美族群部落,mipawsa是馬蘭部落海祭中特有的環節,即婦女們會在特定的時間攜帶食物與飲料,前往海祭的地點慰勞參與祭典的男性,而此一安排與大多數阿美族群在海祭時所強調的女性禁忌相異。本研究希望在海祭的各項流程與儀式之外,更細緻的去梳理其中的性別區辨;以往婦女們mipawsa的對象多為自己同家的兄弟,而現在以丈夫及其年齡組織成員為主的mipawsa漸漸成為常態,其意義是否轉變,又是否受到日據時代以來父系繼嗣制度及文化的影響,本研究藉由文獻整理及與部落耆老的訪談等方式來加以探討。
關鍵字:海祭、馬蘭部落、mipawsa、性別
評論人
林嘉男/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