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身心障礙常被當作單純的生理現象,可以透過醫療鑑定來加以測量與分類。身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以及文化詮釋的可能性則經常受到忽視,因此身心障礙與族群或其他社會認同的交織很少受到注意。也因此國內身心障礙相關的社會政策與實務規畫往往缺乏文化敏感度,身心障礙鑑定不考慮原住民身分,原住民人口統計不調查身心障礙資料,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可說是邊緣外的邊緣。2017年「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國家報告之國際審查,其結論便特別表達對臺灣「多重和交叉歧視」的關切,強調應該重視身心障礙原住民、婦女及兒童權益。原住民身心障礙研究是多學科與跨學科的研究,本場次共包含三篇論文:林駿杰、、張恒豪、日宏煜與陳美智的〈障礙與族群的交織性:臺灣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的障礙困境與身分認同〉(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305-002)、周怡君的〈CRPD的社區服務可及性在台灣宜蘭泰雅族部落初探〉(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31-001),及邱大昕的〈原住民族神話中身心障礙的意涵〉(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37 -001)。
關鍵字:原住民、身心障礙、後殖民
籌組人*及主持人◎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鄭揚宜◎/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障礙與族群的交織性:臺灣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的障礙困境與身分認同
張恒豪/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摘要
身心障礙者是現代國家福利體制統一劃分的社會身分,但不同族群的身心障礙者的障礙認同、障礙情境與面臨的社會歧視卻是異質的。實際上,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因為具備雙重身分,一方面得承受主流社會對弱勢族群的雙重歧視,另一方在部落生活中,也可能因為生理損傷而無法扮演傳統文化預設的社會角色,導致和其他部落成員產生疏離。本文為探討臺灣原民身心障礙者的障礙情境,總共訪談28位受訪者,其中包括21位原住民身心障礙者本人或其照護者,以及7名專家諮詢,包括部落耆老或身心障礙鑑定相關專業者,進一步梳理臺灣原住民身心障礙者的障礙經驗。本文透過訪談發現:臺灣原住民身心障礙者面臨的障礙困境一大部分來自於偏鄉資源不足所造成的各種限制。在部落外生活時,也會遭遇到主流社會對障礙者和原住民身分的雙重歧視。而本研究也發現,臺灣「原住民族」作為一個政治性的整體,內部文化本身就具備多元性,不同部落之間的團體活動與相互支持方式也存在明顯差異。在部落生活的原住民身心障礙者是否能夠融入部落的集體生活,並沒有一致的樣態。本研究將原民障礙者在部落生活的融入情況分成三種不同情境:(1)因為生理損傷而無法參與部落活動,逐漸產生疏離感;(2)雖有生理損傷,但依靠個人努力來克服參與活動的困難;(3)部落集體和相互照護的文化特性接納住障礙者的生心理差異。透過區分這三種情境,本文也將進一步探討臺灣原住民身心障礙者在其身分政治上潛在會面臨到的認同困境。
關鍵字:原住民、障礙者、後殖民、障礙鑑定、交織性
CRPD的社區服務可及性在台灣宜蘭泰雅族部落初探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摘要
原住民和障礙者群體具有相似的社會狀況,人口數量相對少、整體社會經濟條件偏低、就業機會不佳以及社會歧視等。在二次戰後,多數有原住民人口的國家在原住民政策上有著略為相似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在原住民自治或自決,希望透過空間上的區隔與掌控權力,能與國內其他非原住民的主流人口在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上作出區隔,保留原住民族群的特殊性。台灣原住民族群雖至八〇年代後期才逐漸產生共同主體意識,要求自治的觀點與其他國家原住民族群是相似的。不過,台灣2014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實行法」(CRPD)所要實施的聯合國障礙者權利公約的社區融合、不歧視、無障礙、自決等主要核心價值。比較CRPD與原住民族群觀點可發現,障礙與原住民兩個群體在自決、不歧視的主張是相同的,但障礙者要求社區融合與原住民要求畫地自治的觀點卻有所差異。而CRPD與以社會模式為基礎的障礙者政策,象徵的是一個相對全面、能提供障礙者足夠生活支持的龐大福利國家體系;但,原住民研究中卻常視福利國家為國家殖民。因此,在原住民區域中建構障礙者社區服務的樣態是如何?具有障礙者與原住民雙重分份的原住民障礙者究竟如何選擇使用給付與服務?其選擇給付與服務背後的邏輯與價值又是什麼?國際公約以社區服務可及性為主的普同性價值,如何在主張特殊性的原住民區域實施與推動?就成為值得研究的課題。本文嘗試以宜蘭縣南澳、大同鄉的泰雅族部落的田野觀察與質性訪談所得之資料,分析台灣泰雅族部落社區服務建構與泰雅族障礙者思考與使用障礙者社區服務之關係。
關鍵字:原住民、障礙者、社區服務、泰雅族
原住民族神話中身心障礙的意涵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摘要
身心障礙常被當作單純的生理現象,可以透過醫療鑑定來加以測量與分類。身體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以及文化詮釋的可能性便經常受到忽視,以至於身心障礙與族群或其他社會認同的交織很少受到注意。本研究旨在透過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的文本分析,探討十七世紀以來身心障礙詮釋的演變。身心障礙並非去歷史、去脈絡、固定不變的群體,而是不同時期「異常」身體與外在環境組成的混種物,因此身心障礙史的研究其實就是研究「正常」與「異常」間邊界形成與變遷的歷史。由於論述的社會學分析是脈絡分析,主要是要看論述的生產、流通、消費和再生產環環相扣的社會過程,而不只是文本的本身。為了避免文化概念的「去歷史化」,或將特定社群或族群「同質化」、「整體化」,要注意傳說故事採集的時空背景,看這些論述如何在內外情境各種權力角逐中改變作為社會記憶之知識。
關鍵字:身心障礙、原住民族、神話與傳說、歷史心性
評論人
鄭揚宜/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劉子愷/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