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典藏八千餘件文物,包含臺灣原住民族相關文物約三千五百件、漢人民俗及宗教文物,以及來自中國、東南亞、太平洋等地區之民族學蒐藏。為回應原住民族文物返還的聲浪,以及博物館作為公共場域對於當代議題的參與,民族所博物館積極與族人以及各領域專業人員合作,嘗試伸出多重突觸以進一步與各項公共議題對話。
自2017年起,民族所博物館即通過與部落辦理「共作展」的方式,試圖讓文物與源出社群重新建立連結。本場次第一與第二篇的三位發表人,分別展示與族人共作的現場實作以及知識堆疊浮現的過程。奠基於多場共作展的經驗,民族所博物館於今年初首次辦理「共作文資調查」與「數位共作展」,一方面是共作精神的延續,另一方面,第三與第四位發表人將目光轉回到館內的實作者與展示媒介上,前者欲從館員們的日常文物考證中追溯另一段已逝的日常,後者則透過媒介轉換探索公共性與共作延展的可能性。最後,沿著博物館文化平權的發展走向,第五位發表人以「社會處方箋」計畫為例,討論博物館如何透過與醫療院所、照護者、失智症患者等多方協作,化身為一個方法實踐的場所。
關鍵字:人類學博物館、公共性、共作
籌組人*及主持人◎
范文鶯*/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郭佩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共作人類學實踐與反思:以2022年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馬太鞍文物返鄉共作展為例
林筑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兼任助理
郭庭耘/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兼任助理
摘要
本文以2022年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馬太鞍部落共作展為例,其一討論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以及末代頭目文本如何於展示應用,實地至馬太鞍部落進行田野訪查過程為初探;其二為探討博物館工作人員與族人如何共同想像與回憶當時的馬太鞍圖景,透過口述與展示主題的定位賦予文物多重的意義;其三為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與田野調查過歷程與反思。本次展示將中研院民族所1961年代田野調查影像資料與專書資料相互使用,秉持共作人類學之精神,以族人篩選合適放入展覽影像,與文字雙併陳。於田調過程中,馬太鞍報導者敘述多元,由末代頭目家族、領袖、長輩、壯年階級、青年階級等不同故事觀點試圖建構展示文物脈絡,拓展文物故事多元敘述的樣貌;博物館工作人員輔以紀錄的角色將此一過程納入展覽呈現的一環,並藉此反思博物館透過藏品於原住民族部落文化傳遞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關鍵字:人類學博物館、物質文化、共作人類學
「榮耀的禮冠」:阿美族馬太鞍部落領袖大禮冠盤帽的文化記憶
范文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編審
摘要
國內自1982年制定文化資產保存法至今逾40年,為積極保存與維護原住民族文化資產,原住民族委員會2017年7月18日發布「原住民族文化資產處理辦法」,加速進行原住民族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於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推動方面,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肩負藏品的維護與保存的責任,更在乎如何讓文物內涵的文化意義可以被實踐與傳承,因此透過原住民團體或個人與博物館之間的各項合作方案,包括藏品調閱、文物重製或複製、數位影像返還、共作展示及數位展示等,與源出社群重新建立連結,並發展以原住民族為主體之策展、詮釋文物的共作模式。
本文試圖以阿美族馬太鞍部落領袖大禮冠盤帽與源出部落共同合作,邀請族人參與討論,協力完成文物的文資調查,建立物的「文資履歷」。透過文物源出部落族人的討論、詳實的田野工作記錄及文物閱調、借展及研究紀錄等,完整紀錄物所表徵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多重關係,逐步建構屬於它的樣態,並持續紀錄文物詮釋的流動與改變,除為建構族群的自我認同與族群記憶重要實踐方式之一,更是承載不同時代的文化記憶。
關鍵字:原住民族文化資產、文資履歷、文化記憶
「不要太執著」:探索1950至1960年代中研院民族所「文物採集」 的日常
羅文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研究助理
摘要
為延續與族人「共同合作」的立場,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以下「民族所博物館」)於2021年年底首次推動與文物源出社群「共作文資調查」之計畫。過去公立博物館的文資提報與審議過程多係自學術專業或國家行政的角度出發,由上而下指定標的,再由典藏單位知會部落,過程中缺乏部落的參與,也較難呈現族人的聲音。一方面,透過本次共作調查,我們希望能突破博物館在文物詮釋層面的權威性,而是作為學習者,紀錄當物件與族人相認時所引發的回憶與新的關係;另一方面,也期待在共作的過程中,從部落共識出發,提出更具原住民族主體性的文物分級與提報清單,嘗試建構由下而上的文物調查與文資提報模式。
共作調查過程中,文物來源的檔案爬梳,不僅是博物館端理所當然的工作項目;更進一步地,民族學博物館如何面對、並向族人說明文物因「採集」而從部落離開的過程,亦是建立關係、實現共作的重要一步。相較於承襲日治時期典藏的台灣博物館與台大人類學博物館,民族所博物館的原住民典藏主要來自戰後初期,乃1950至1960年代間,所內的人類學者以「搶救山地文化」為目標,有意識地展開一系列百科全書式的民族誌調查與文物蒐集;不僅文物入藏之時空脈絡較為貼近,多數館藏也能與民族誌紀錄相互呼應,似是更容易追溯其來源。然而即便如此,也並非每一件文物的典藏脈絡皆有詳細記載。本次民族所與Kasavakan(射馬干/建和)部落共作調查的兩件大型木雕板,其既有的入藏資訊極為單薄,離開部落的原因亦眾說紛紜,使得文物被蒐集的確切原因無法定調,必須從學史以及入藏的時代背景多方推敲。
2022年3月,當我們根據標本卡的記載,追問有關民族所德籍學者鮑克蘭(Inez de Beauclair)如何於1958年出現在她不曾發表過研究論文的區域、並成為兩件大型文物的蒐集者的問題時,退休研究員石磊先生告訴我們,「不要太執著」,這也為此段溯源下了很重要的註腳。我意識到,線索的斷裂與「缺失」狀態本身,或許正是理解這段歷史的最重要資訊。本文以民族所博物館與射馬干部落共作的館藏木雕文資調查為例,首先描繪館員們從事文物來源考證的細微日常實踐;其間,檔案的空缺以及無法匹配的前輩研究者們的記憶,如何指向1950至1960年代台灣人類學田野文物蒐集「日常」中的機遇與能動性?隨後,此場追溯行動,在博物館與源出社群共作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
關鍵字:人類學博物館、來源研究、日常實踐
來自生命經驗的連結:民族學文物與當代觀眾互動的新性
林庭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物館約聘助理
摘要
因族群研究而被典藏在博物館的原住民族文物,在二十一世紀博物館這個公共場域中,是推動文化平權的關鍵環節,但同時,是否也能作為在地服務資源,用於關懷其他社會需求?為探索民族學典藏在當代博物館場域的多元可能,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合作,試圖以一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型的博物館,推出關照失智症患者的博物館社會處方箋。以台灣原住民族「琉璃珠」為發想起點,運用色彩和富辨識度的紋飾,以及在不同族群中被賦予的不同意義的特性,作為活動構思的脈絡,我們以此簡化導覽、增加互動環節與感官體驗,尋找與失智症患者與照護者互動的關鍵。
本文探討民族所博物館如何在社會處方箋的規劃中,將自己視為一個方法實驗的場域,重視活動開發的過程,在其中納入醫師、心理師、博物館員、引導志工、照護者、失智症患者的多重觀點,共同開發、協作,透過多元對話,亦即博物館作為論壇的實踐。此外也討論民族所博物館如何以「琉璃珠」作為樞紐,讓文物跳脫認知取向的推廣,從更深刻的情感來療癒所有參與的角色。過程中,博物館運用物件所蘊藏的文化現象、哲理、歷史脈絡與意義,摸索異文化之間的共通性,以此反思己身的生命經驗,也藉此建立新且多重的社會連結。
關鍵字:物質文化、公共性、當代博物館
評論人
貝若桑.甦給那笛米/魯凱樹企業社-1的n次方工作室部落文史工作者
王舒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