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傳統聚落位於高屏溪上游地區,2014年得到官方承認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五、十六族的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以及由原居地南投輾轉遷移到此地的布農族,在和台灣原住民族行政單位的互動之架構中,持續進行傳統文化復振行動。在各項行動當中,各族之族人與人類學者合作調查、紀錄其族群之植物、服飾、工藝等方面的傳統知識,逐漸累積了系統性的原住民族傳統知識論述,這對於三族的族群認同與文創產業的發展有著一定程度的密切關聯。三篇論文將對此一發展歷程進行深度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字:民族植物、傳統知識、手工藝、高雄原住民族
籌組人*及主持人◎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從民族植物學角度解析卡那卡那富族傳統植物知識
劉正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摘要
民族植物學不僅是著眼於特定人群如何利用植物,同時還包含人類如何適應周遭的環境?以及人類的經濟活動,思想行為是如何受到植物影響?以及植物與人群之間如何互動?換言之,研究民族植物的過程也是對特定社會文化的理解過程。
以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為例,米貢祭時眾人會吟唱一首cina cuma 的祭歌,內容描述一位名叫‘Usu 的少女,跟隨主人到山上狩獵,卻不幸被大火燒死.。後來主人在少女家中插了一支箭,最後這支箭卻變成竹竿,一直長到天邊再折彎垂到地上。少女靈魂化成雲煙,隨著竹子的指引飄到天上,當他思念族人時,再隨著竹子的指引來到人間看望族人,因此,竹子這種植物與雲煙都成了一種文化象徵,串連起族人、自然(植物)與超自然之間的期待連結,深具文學和文化美感。
本文將舉幾種卡那卡那富族重要的植物為例,來說明植物如何用當地的祭儀、生活、建築、信仰、飲食、空間及地名等面向產生連結?以及我們如何透過這些連結探求出卡那卡那富族深厚的知識體系。
高雄市拉阿魯哇族傳統智慧專用權創作保護:以傳統服飾為例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原住民族基本法」於2005年立法後,立法院隨即在2007年三讀通過並由總統令正式公告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其立法意旨為「為保護原住民族之傳統智慧創作」與「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發展」。這一法案被當代原住民族委員會視為最具代表性也最具實施可能性之法案。但此一法案仍需要等到2015年「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實施辦法」公告並施行之後,才開啟進一步審查各族的申請案,並透過授予證書的行政程序達到一方面保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另一方面又能夠鼓勵運用這些傳統智慧進行創作之目的。2014年得到官方承認為台灣原住民族第十五族的拉阿魯哇族,也以其傳統服飾提出申請。本論文將以傳統聚落位於高屏溪上游的拉阿魯哇族為例,分析族人如何以族群、部落內部共識為基礎,主動選出具有族群象徵與認同的傳統服飾提出申請案,在2020年通過審查並公告授予證書,開啟授權外族運用其傳統智慧與知識的歷程。
關鍵字:傳統智慧、傳統服飾、南鄒族
手工藝與設計: 融合傳統象徵圖紋的當代那瑪夏布農族創藝家嬰兒背帶
王美青/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DIY手工藝品運動的興起,其實是對資本主義與大量機械化製造的一股反動力量;加上國際組織UNESCO《無形文化資產護衛公約》對於傳統手工藝之藝術性與功能性的注重,促成手工藝品文化經濟的復甦與傳統文化的再生。在行政院文化部所提出的《2018文化政策白皮書》中的文化民主力強調「文化日常化、日常文化化」的概念,重視文化深耕、生根,重新落實於日常生活脈絡中,實踐其文化意涵,讓文化生命力再現;同時該書文化永續力指出「創意源自文化」,筆者認為,從布農族的織繡設計觀之,配合歲時祭儀與生命儀禮的場合,例如布農族嬰兒祭為嬰孩量身訂做的嬰兒背帶,其技巧融合了布農傳統線條菱形格紋與布農木刻畫曆,充分展現文化創造力。筆者即擬調查研究日常生活的物質文化,思索日常生活脈絡中物品富含之意義。亦即,探討人們如何透過物體來賦予世界意義,重新連結設計的創意活動與日常生活領域。
關鍵字:原住民藝術、文化資產、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美學、嬰兒背帶
評論人
劉正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林曜同/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