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1980年代興起的「環境正義」研究,對歐美環境運動的中產階級視角提出尖銳的反省,提醒研究者應注意環境的分配正義問題,留意不同人群對環境的不同近用能力,也被稱為「窮人的環境主義」( Martinez-Alier 2002)。2000年間興起的「多物種民族誌」研究則追溯人與非人物種、非人之物間在特定情境下相互認知感應、乃至共同化成的動態過程,嘗試突破人文社會研究的人類中心視角,也超越既有動物研究中常見的「人類 vs. 單一物種」的對偶性框架。
「多物種正義」panel 希望結合環境正義與多物種民族誌的洞見,一方面保持對人類內部異質性的敏銳,一方面將環境正義對權力的洞見延伸至人類/非人的階序軸線。我們想問:某部分人類對於另一部分人類的控制,如何透過對於非人生命的控制來成就?許多人對於非人生命的榨取,又是如何透過對其他人類的榨取來達成?當我們將「人類對於人類」以及「人類對於非人生命」的權力運作、殖民狀態,與解殖的努力同時納入分析視野,是否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思考何謂多於人的正義(more-than-human justice)?
這個double panel將由來自不同尺度的研究現場回應以上問題意識。Panel One首先由謝一誼與王驥懋分別以日殖政權對於台灣人菜市場與豬肉屠宰的控管(謝),以及1997年後台灣豬因口蹄病而導致的市場失序(王)為脈落,對話不同畜殖情境中的多重邊界控管與其不能。接下來再由簡妤儒與蔡晏霖延續物種邊界的課題,分別從毛小孩(簡)與外來入侵物種(蔡)的相關爭議,談台灣社會當前的動保、野保、寵物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等多重治理框架如何嘗試協商不同非人物種的地位階序,及其持續生產的摩擦。Panel Two 則先由羅素玫、胡哲明、盧建銘,以及林益仁與Pagung Tomi兩個研究團隊,依序報告他們關於阿美族與採集(羅素玫團隊)、小米與泰雅族(林益仁團隊)的多物種/族群依存研究。最後再由李仲軒與倪杰,分別從全球尺度的氣候訴訟體制(李)與人類世相關論述(倪)提出去人類中心的批判與修正方向,也為先前的六篇論文提供更寬廣的對話空間。
關鍵字:環境正義、多物種民族誌、摩擦、人類世
籌組人*及主持人◎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畜魂碑與豬肉屠宰的殖民都市本體論
謝一誼/國立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訪問研究員
摘要
本文追索台灣菜市場的「街市」型態,對應都市屠宰場的設置,此一食物基礎建設與台島現代性追索間,所產生的持續摩擦。我探討1900年起,總督府所展開的「魚菜市場」與豬屠宰公設化,此一都市現代性與豬隻屠宰之間的殖民性叢結。1904年起,後籐新平在「三一法」架構所賦予的殖民總督權力下,開始在全島興建公設室內市場,以及公有集中屠宰場。1905年啟用的台南西市場,以巴洛可建築伴隨水池等休憩設計,在公設市場的形制上早於1930年代日本內地的設置;殖民政府的「市區改正」更透過日人 vs. 台人市場的區隔,生產出「台灣人=不衛生vs 日本人= 衛生」的殖民性。總督府透過公有市場與屠宰場,所徵收的衛生稅與屠宰稅,更挹注了其野心勃勃的台島衛生基礎設施。戰後國民黨政府也延續「公有室內市場」的殖民意識形態,持續貶抑街市攤販作為社會混亂的來源,視其為國家稅收與治理的威脅。 殖民時期開始的集中豬隻屠宰,不僅割離了農業家庭與所養豬隻的親近性,也引發了各地屠宰場區域,夜間聽見被宰豬隻,不停哀號的傳說。我將探討昭和時期,在地方屠宰場開始出現的「畜魂碑」,如何反應了此一殖民現代性所糾纏的豬肉屠宰,其肉身與肉聲之間,在被聽到、與被殺掉間的多物種關係性。
關鍵字:日殖民、豬屠宰、畜魂碑、多物種、街市
捍衛全球豬肉生產網絡:畜殖政治與物種聯結
王驥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
摘要
自從1980年代開始,東亞地區開始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肉類食物生產及消費地。 由於日本的「肉食化」(meatification),台灣在1997年前成為全球最大的冷凍豬 肉出口國。然而這樣的肉品外銷市場,在1997年因口蹄疫爆發,而幾乎完全瓦 解。而也因為口蹄疫的病情,使得台灣農政單位開始強調生物安全在管理經濟 動物身體的重要性。過去解釋全球農糧分工的理論,大多基於所謂的糧食體制 (Food regime),但本文認為這個概念過於目的論(leology),忽略了整合市場所 可能帶來的整合風險。因此,本文認為關於全球農業食物網絡理論,應該投注 更多目光在市場的瓦解及失序。本文以台灣1997年後的養豬產業為研究對象, 提出了所謂的「畜殖政治」(politics of domestication)的概念,嘗試捕捉市場失 序後可能帶來的人/動物關係的轉化。本文認為畜殖政治乃受到三個因素的作用 :去聯結(disentanglement)、邊緣化既存的畜殖型式(marginalisation)以及相互依存、聯結(co-becoming)。透過指認市場瓦解後的「畜殖政治」,我指出農政單 位所強調的生物安全,乃是企圖將經濟動物身體和其他物種的關係切開、劃界 ,但這樣的邊界並無法阻擋動物疾病的反覆爆發。
關鍵字:生物安全、糧食體制、畜殖政治、多物種
共生的艱難:「外來入侵」的多物種政治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摘要
外來入侵物種的問題近年常在台灣各大生態與動保論壇引發熱議,人為引進的外來入侵物種究竟該如何「管理」?該不該殺?該怎麼殺?誰可以殺?以誰之名而殺?過去幾年,我持續透過關鍵當事人的訪談與文獻研究,重建福壽螺早年來台並在亞洲開枝散葉的黑歷史,並將福壽螺研究的焦點從單一物種的防治視角轉向政治生態學者Paul Robbins 所稱的「外來入侵網絡」。本文將嘗試梳理福壽螺來台時的物種入境管制政策、防治政策的演變、「外來入侵物種」論述在台灣的興起,並探討其相關的多物種政治。
關鍵字:外來入侵物種、動保、野保、多物種、邊境政策
潮境共生? 一個關於阿美族藻類採集的多物種民族植物誌
羅素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胡哲明/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盧建銘/中原大學設計學院建築學系兼任講師
摘要
在歷史的書寫演替中,當人類的生計活動從採集過渡到農業的過程之後,採集的生活與行為漸漸被賦予一種位居演化進程落後的形象,抑或是成為都市人尋求浪漫環境體驗的作為,乃至被化約為對於環境中野生植物或自然的單純利用。究竟人類與採集之間的關係樣貌為何?與所採集物及其所在環境之間的互動,乃至可稱之為類共生的關係,是否超乎單純的取用這個層面?我們將從藻類與海岸的採集的不同面向開始談起,跟著阿美族在都市邊緣地帶的採集者,嘗試理解他們所作、所見、所思、所察覺的台灣東北角海岸食物採集民族誌,也將並置來自生態學與生物學者對於藻類研究的觀點,嘗試以多物種民族誌的研究方法呈現一種雙軌的敘事。我們將提出,相較於以往常僅只執著於單一族群界線的民族植物研究敘事,如此並置的交互對話,是否可能帶來非人類中心化的視角?而民族植物學研究中對於物種的理解,能否與人類採集行為與交換的型態產生互動,進而讓我們從地景之中看見生物/文化與社會嫁接的樣貌?而在這位於北部都會區邊境的東北角海岸,不同族群交會的食物地景之中,又存在什麼「人類對於非人生命」,或是「人類對於人類」的權力運作以及關於邊緣性及解殖思維的操作空間?
關鍵字:採集、邊緣性、多物種民族誌、民族植物學、阿美族
評論人
邱花妹/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Jeffrey Nicolaisen(倪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