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本Panel關注馬來西亞社群的空間和儀式等,在近代的轉變。馬來西亞各個社群在二戰之後都必須面對國家力量的崛起、社會與經濟的高度發展,以及思維與文化上的轉變。在這些巨大變遷之下,空間上不但有驚人變化,並且人類因應而改變舊日的行為(例如儀式),或者產生新的行動。因此,本panel分別以馬來西亞城市地景塑造、博物館空間變動,以及宗教空間的儀式與歷史變遷等為個案,討論馬來西亞社群空間與儀式的變遷。
關鍵字:社群空間、儀式、地景、文物館、宗教
籌組人*及主持人◎
莊仁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族裔替換下的國家空間:馬來西亞行政首都「布城」
顏聖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摘要
本文旨要探討馬來西亞國家空間重構(state spatial restructuring)的族裔替換(displacement)問題,其大興土木的在種植園丘(plantation estate)中建造出的行政首都——「布城」(Putrajaya)致力於營造「馬來穆斯林」的驕傲與認同語彙的空間,因而讓原種植園丘內的建成環境迎來了天翻地覆的轉變,進而導致了族裔、生活與文化被「替換」的社會過程。具體而言,這座具宏偉、奇觀建築地景構建而成的新城,背後則是犧牲了園丘內的印裔工人與其家人,他們被動地「成全」國家願景計畫,換來的是家園被毀、迫遷及失去生計,陷入被國家與社會邊緣化的困境。本文試圖借用科技與社會研究(sts)的「位移行動理論」透析布城空間營造所導致的「族裔替換」,除了點出既有政治經濟學與國家空間(state space)理論缺乏「族裔議題」(ethnic issues)的討論外,筆者後續對印裔工人們的追蹤與觀察,發現工人們在強權國家力量(strong state power)的體制驅動下,歷經了土地爭議、居住危安與生活被替換的重新配置、佈署與爭扎,導致他們再度的被「邊緣化」。最後,本文欲想指出,該「族裔替換」的問題,不只是國家發展所造成的分配不均,亦是殖民所致的遺毒。
關鍵字:國家空間重構、布城、強權國家力量、族裔空間
共榮抑或競爭?馬來西亞四間華人博物館的策展敘事與地方意義
王麗蘭/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從2000年開始,馬來西亞各地的華團風起雲湧地設立博物館。截至2021年底總共設立了將近93間左右的華人博物館,幾乎都是華團透過民間自籌資金、或是從原有社團內調動資金來完成博物館的建設。本研究旨在將華人博物館中常見的四大類型博物館的策展敘事進行分析。本研究根據華人博物館的成立機構和屬性進行分類,這四種類型的博物館分別為甲類是華人社團和華校附設博物館(48間);乙類是地方文化博物館(24間);丙類是宗教團體、家祠、義山附設博物館(11間);以及丁類是人物紀念館(10間)。傳統華團或華校會將博物館設在擁有會址、會館或校舍裡,至於新型華團則是另外尋找合適的地點,購買或是租借相關場所,使得博物館的建立在地方上形成了新的文化空間與認同打造的場域。早期的華人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和文物,較多是由華團內部人員或是臨時外聘兼職人員,以土法煉鋼的方式把文物、文獻、文字整理並展示,打造成展示策略各異的歷史走廊、文物室、文化館、複合式文物收藏室與資料室等等。而近期的少數幾間博物館的設立,則開始引進專業博物館內部空間設計、具備美術設計背景的專業策展人的介入,再與地方知識菁英共同打造。目前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中具備專職博物館員和研究員屈指可數,其未來永續經營策略也值得關注。本文將以四種類型的博物館,即馬來西亞華人博物館、實兆遠墾場博物館、務邊文物館以及林連玉紀念館,論述其建構過程和展示敘事,並討論華人博物館的地方意義以及對華社和華團帶來的影響。
關鍵字:華人博物館、民間博物館、空間再造、博物館展示
地方政治與經濟元素對華人文化的影響與塑造:以新山柔佛古廟遊神為例
莊仁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摘要
DeBernardi和Nonini的研究指出,面對政府對非馬來文化的不友善政策,處於相對弱勢的馬來西亞華人社會運用原有的傳統文化與宗教活動元素,並賦予新義,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反擊政府的單元文化政策,以及抗議對政府不滿的武器。這就如同Scott所指出的,當時馬來農村社會中的下層人民面對當地菁英與政府時,運用各種方法來抗衡。但是這些研究討論的是文化復興的結果——即華人身份與文化認同,以及對國家文化政策的挑戰,對於推動文化復興背後的政治與經濟因素卻無多大著墨。 因此,有必要探討經濟和政治如何變動,進而促成並影響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使之演變成今日我們所見。本文將從地方視角討論新山的地方政治和經濟如何形塑與影響新山華人文化。此文將以1970至2000年之間的柔佛古廟遊神活動為個案進行討論,並將此研究成果與當時其他地方的文化發展進行比較,同時也從中提煉相關概念,進而指出馬來西亞的地方政治與經濟如何影響和塑造地方文化的模式。除了可運用此文章所提出的概念同相關研究進行類比,也可為後來的東南亞研究指出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四者如何相互影響。
關鍵字:柔佛古廟遊神、地方政治、地方經濟、文化塑造
評論人
林開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