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伊斯蘭教於臺灣的發展,主要是1949年後隨中華民國將領白崇禧與馬步芳等回教徒人士來台定居的二萬名穆斯林教眾,主要來自青海、寧夏、新疆、甘肅等穆斯林分佈的省分,此外,後續有雲南裔軍民,滇緬軍後裔遷居臺灣。1958年中國回教協會在臺灣復會,總理國際穆斯林事務,並在白崇禧的推動下,臺灣的伊斯蘭教有了一定程度的復興。1990年代以後:穆斯林新住民,泰緬華僑與大量東南亞各國移工穆斯林的不同社群聚集,豐富了伊斯蘭的信仰群體。本論壇從臺灣穆斯林社群(Muslim Community)的跨界歷程,試圖通過建寺、朝覲、教育、生活方式和知識傳承等面向,呈現臺灣伊斯蘭群體的文化多元樣貌。
關鍵字:伊斯蘭(Islam)、東南亞穆斯林社群、臺灣裔穆斯林(Taiwanese-Muslim)
籌組人*及主持人◎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朝覲路上的跨越與共融:以桃園龍岡清真寺周邊穆斯林群體為中心
陳乃華/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1953年李彌將軍率滇緬反共軍自中南半島撤出,有些群體留守泰北異域,部分則隨著軍隊撤退來台。這支滇緬邊區的「雲南反共救國團」一九三師游擊部隊,在1954年到達台灣,國民政府在桃園中壢、平鎮與八德的交界處,建立「忠貞新村」以安頓軍眷家屬,其中不乏泰緬雲南裔的穆斯林。由於伊斯蘭的清真規範與禮拜上的需求,從1962年起,退役軍人馬興之、王文忠與眷屬薩李如桂女士、馬侯美鳳女士促成龍岡清真寺的修建工程,自力完成可供教友禮拜的清真大殿,並於1964年龍岡清真寺順利落成。1970年至80年代,經由依親、求學等管道來到桃園忠貞新村定居的緬甸與泰國華僑,他們成為新一輪龍岡清真寺的信仰群體,許多人擁有中華民國及緬甸護照進出台灣。此外,1980年代左右,雲南裔穆斯林陸續遷台,當時政府對於華僑採取開放政策,華僑身份取得容易。在1990年代後,桃園、新竹與苗栗一帶工業區,以印尼籍為主的東南亞穆斯林移工,由於地緣的因素就近到龍岡清真寺做禮拜,豐富桃園忠貞新村伊斯蘭的信仰群體。
本文想通過伊斯蘭最重要的五功之一「朝覲」(al-Hajj)活動作為切入點,通過龍岡清真寺穆斯林群體到麥加天房朝聖的生命歷程作為主軸,展開「跨地域」的移動書寫:「朝覲」意指每位穆斯林在經濟、健康能力,以及路途平安等條件許可下,一生至少一 次需赴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執行朝覲功課,這是具備條件的穆斯林所應履行的宗教義務。自從1980年代後期,回教協會放寬朝覲團人數,雲南籍穆斯林的成員日益增加。近幾年,在台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比例已超過全朝覲團半數。2019年由於新冠疫情爆發,2020年開始限制麥加朝聖活動,然在此之前,桃園龍岡清真寺是作為泰緬雲南籍穆斯林的信仰中心,積極參與「中華民國朝覲團」的朝聖之旅。桃園龍岡清真寺如何通過伊斯蘭的「朝覲」活動,整合多元的穆斯林社群?尤其在以「孤軍敘事」為主的忠貞新村,以此宗教活動超越不同層次的族群認同(抑或國族主義認同?)
關鍵字:臺灣裔穆斯林(Taiwanese-Muslim)、「朝覲」(al-Hajj)、龍崗清真寺
漂泊與定錨:東港清真寺與民間信仰的並存共生
陳韋辰/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東港清真寺於2007年開始籌資,至2018年正式啟用,是台灣第一座由印尼籍移工自立籌建的清真寺,亦為台灣的第八座清真寺。東港清真寺的建立,讓漂泊在異國海上的漁工,有了實踐伊斯蘭信仰的定所。透過清真寺,印尼漁工在東港展現獨特的信仰實踐,在開齋節時甚至出現遊街誦讀讚辭,以迎接開齋的來臨。然而東港本身也有深厚的民間信仰根基,例如王爺信仰與王船祭是當地最著名的宗教文化,此外也有齋教先天派在此深根。本文除了探討東港清真寺對於印尼漁工的實踐意義,勾勒印尼漁工的伊斯蘭信仰樣態,也希望呈現在東港濃厚的民間信仰氛圍中,穆斯林信仰者與周遭宗教信仰的互動與共生關係。
關鍵字:東港清真寺、印尼穆斯林、民間信仰
臺灣穆斯林新住民的移民動機和生活方式流變現象觀察
苑默文/伊斯蘭文化工作者、專職譯者
摘要
在經濟、教育全球化和新南向政策的助推下,台灣社會與穆斯林國家之間的交流機會漸多,因此也有數量越來越多的穆斯林新住民選擇長住台灣,在這裡開始新的生活。根據筆者的觀察和訪問,這些穆斯林新住民移民台灣的最主要原因是婚姻(配偶為台灣人)和在台開展經濟活動的需要,且兩種原因互為促成因素。在落戶台灣後,台灣穆斯林新住民的生活方式及家庭生活將面臨與本人原生的社會/國家生活方式的極大差異,必須做出相應調整。本文聚焦了出自西亞北非背景、中國回民背景、印尼背景的三組台灣穆斯林新住民觀察的生活方式流變,以求找到一些觀察新住民移民動機、融入社會過程和伊斯蘭認同保持方面的異同。
關鍵字:台灣穆斯林、新住民、宗教傳承、清真飲食、清真寺
伊斯蘭知識傳承在台的變革與挑戰— 以北台灣學齡前兒童班為例
楊宗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台灣的伊斯蘭信仰,奠定於民國38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外省穆斯林。不過隨著上世紀90年代,藉由婚姻及工作來台的印尼新移民及其通婚子女,也逐漸使台灣穆斯林社群成員日益多元化。過去在宗教學習及傳承上,外省穆斯林多以作為集體信仰中心的清真寺為據點,利用假日開班授課沿襲主命在晚輩的傳承直至今日依然。另一方面,進入21世紀後在臉書等社群平台的催化下,台灣教親接觸學習伊斯蘭宗教知識的管道也日益多元,不再僅侷限於清真寺。
然而,穆斯林社群在台灣七十年的發展,除了面臨強勢漢人傳統信仰及西方基督宗教包圍。台灣世俗化的娛樂及國民教育制度,也替主命在年輕一輩的傳承帶來影響及挑戰。為了理解台灣的伊斯蘭學習面臨那些變化及挑戰,本文欲從台北大寺行之有年的「周日兒童班」及「Al-Hadi伊斯蘭文教組織」的兒童教育課程出發,從沿襲一個社群最為重要的年齡層兒童著手,一窺伊斯蘭社群在台灣的多元化、挑戰及應對。
關鍵字:台灣伊斯蘭、宗教教育、兒童教育、台北大寺、 Al-Hadi伊斯蘭文教組織
評論人
張中復/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