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人類學在醫學的教育、訓練養成以及研究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從醫學教育的歷史發展、現代醫學人文教育的建制,乃至於醫學生的自主學習研究當中,都可以看出人類學在醫學專業的養成中扮演了重要的塑造性角色。
本專題討論小組將透過醫學人文教育現場與制度的觀察、臨床場域中運用人類學技巧的訓練、解剖實驗室教學與通過儀式的討論、新住民醫療實踐與族群認同的自我民族誌探索,以及精神醫療實習訓練的田野觀察及反思等議題面向的討論,呈現人類學在醫學教育與訓練場域中的運用方式與影響性。
本小組結合三位在醫學系任教的人類學家以及三位執行過人類學領域之大專生研究計畫的住院醫師或高年級醫學生,透過他們在醫學教育、訓練與研究上的經驗分享,以及針對西方人類學在醫學教育脈絡中演變發展的考察,呈現人類學與醫學教育交會所產生的作用、影響和意義,同時反思這種跨領域的結合與應用對於臺灣醫學教育以及人類學可能具有的意涵。
關鍵字:人類學、醫學教育、醫學人文、解剖教學、新住民醫療、實習訓練
籌組人*及主持人◎
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助理教授
張燕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中心副主任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醫學生自我民族誌探究——越南新住民子女疾病/生死觀
吳芝儒/長庚大學醫學系學生
摘要
本文來自作者進臨床前的大專生科技部計畫,以自我民族誌方式呈現一位在台成長、求學的越南新住民子女,進入醫學系後歷經越南外祖母癌逝,藉由自身在觀看外祖母臨終醫療現象時的不理解,嘗試運用醫療人類學課程習得的技巧及研究方法,展開對於越南新住民子女疾病及生死觀的探查。
研究透過與多位具有相似身份的新住民子女對話,嘗試與他們在疾病、越南醫療經驗、傳統醫學相關課題與身份認同的交互作用中,探索影響患者及其家人健康的社會、情感和環境因素,並譜出共同的族群記憶。此外,作者也因發現母親來自北越的背景與其他越南新住民之差異,將試著描繪部分在台越南人南、北越的分歧。總結自身經驗,並敘述身為越南新住民子女及醫學生,在經歷此研究後探索對於醫學教育裡文化能力的理解及實踐的自我省視,以及進入臨床場域見習一年後重新對此研究過程、結果和醫學院人類學教育的反思。
關鍵字:自我民族誌、越南新住民子女、健康信念、文化認同
在濾鏡之下回望——醫學生臨床田野研究經驗
李宜軒/臺大醫院不分科住院醫師
摘要
本文來自畢業前大專生科技部計畫,欲了解臨床工作者對於精神疾病的認識框架從何而來,藉由考察厭食症在歷代DSM中診斷準則的演變過程,以及背後包含的歷史脈絡和複雜角力,討論被稱為精神科臨床「聖經」的DSM如何影響精神疾病的認識內涵,並進而改變了對於人的觀看。其中透過訪談來探討DSM如何從原先的誕生背景進入台灣的臨床診斷實作裡,而診斷本身又怎麼形塑臨床工作者對個體的理解。
另外,在筆者離開醫學院,已然進入下一個身份階段後,想回過頭來討論本次經驗,當筆者試圖將自身實習場所轉化為田野,以醫學生身分進入臨床場域進行參與觀察時,「局內人」角色的助益以及限制,進而去探討當時所處的觀看位置、身份以及醫療和機構文化,並進一步提問在上述以醫療文化和認識框架為出發點的研究中,筆者是否曾有鬆動臨床所預設的角色?文化的眼鏡真的有可能被拿下或是被看清嗎?重新反思當時研究所想探討的主題其實不假外求,而圍繞在自身所處的經驗中。
關鍵字:厭食症、DSM、局內人
醫學院裡的人類學家可以教什麼?——探討人類學技巧對醫學教育的貢獻
張燕娣/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中心副主任、助理教授
摘要
人類學與醫學同樣都是關係「人」的學科,其交疊之處——醫療人類學——對兩者的學術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大部分文獻著墨在其知識面與研究方法,較少學者研究人類學的技術與技巧對於醫學教育之價值。
本文將探討人類學家在進行田野調查時所運用的一些技術,尤其是訪談技巧和其連帶的觀察與傾聽之能力、記錄、反思等,如何培育更具人性關懷的醫生。作者任教於國內某醫學院,在醫學系低年級的課程裡,為了使學生提早接觸病人,讓他們個別訪談一位曾罹患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的親友。訪談前學生先分組練習如何提問和觀察,並於事後使用左右手欄格式寫下其過程與自己的心得。課程欲強調的是從病人的背景、其對疾病的看法、生病的體驗與過程、就醫時所遇到的問題等的全人理解。作者也在某些課程裡讓學生每週對於其上課或者自身學習的內容進行不同方式的反思記錄。
作者認為這些人類學家常使用的研究技巧,能增進醫學生將來對其周遭人事物的觀察與了解,對不同背景或身份的人有更大的包容性,並對自己的觀點與想法更具批判性。
關鍵字:人類學技巧、醫學教育、訪談技巧、反思記錄
「解剖學作為通過儀式」的複調?一則醫學生的實驗室田野研究經驗
劉旭鈞/長庚大學醫學系醫學生
摘要
本文改寫自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解體讀身?大體解剖學實驗室民族誌」之一部。作為醫學生與觀察者,我試圖理解一座大體解剖學實驗室如何在當代台灣的情境下持續運行,描出實驗室在歷史、知識、專業身份/關係等網絡上的位置。本文則以對「通過儀式(rite of passage)」置疑,開啟我對這段田野經驗的反省,並試圖回應一些解剖學實驗室的常民印象。
在田野過程中,我注意到「解剖學作為醫學生成年禮」的論述,廣泛存在醫學教育、傳播媒體、醫學生自述等文本中。然而,解剖學中的儀式內涵卻未被闡明;不同教育體系中的解剖教育安排也未被強調。此外,由於台灣解剖學相關儀式之再現與想像深受慈濟傳統影響,許多文本也未能呈現出實驗室經驗的繁多性。因此,我嘗試在本文中沿醫學生、「大體老師」及其筋膜(fascia)的實驗室旅程,描繪實驗室生活中的實作如何建立參與者的關係與定位,並辨析其中的界閾性(liminality)。
這段田野經驗與概念思索的過程,將我從一名醫學生轉變為觀察者,留意一些不符主流敘事的解剖學實驗室經驗,發現通過經驗的可能複調,審視田野地對慈濟傳統的受容,與諸參與者在互動實作過程的轉變經驗;並引向對通過儀式之概念的再思考,並反省醫學生在田野工作中可能的侷限與潛力。
關鍵字:大體解剖學、通過儀式、實驗室研究
醫學人文教育現場的民族誌觀察與分析 – 慣習、制度與文化
李舒中/長庚大學醫學系人文及社會醫學科、林口長庚腎臟科(合聘)助理教授
摘要
人類學與醫學之間關係源遠流長,而「醫學人文」則是當前人類學涉入醫學教育的主要介面與基礎。
本研究透過Pierre Bourdieu的「慣習」(Habitus)理論以及醫學教育現場的民族誌觀察,分析學生對於「醫學人文」課程」的學習態度、評價、學習行、醫學教育機構與制度特性,乃至於結構面向的影響。同時本研究也針對台灣當代醫學教育中,包含醫療人類學科目的SBS(「社會科學」與「行為科學」)教學之設置發展與問題性,提出初步的經驗性分析與討論並提出有關醫學教育政策方面的建議。
本研究主張人類學等社會科學領域在醫學教育場域中扮演了雙重的角色:一方面是作為教學訓練的學習內容,另方面也是針對「醫學人文」以及醫學教育制度建構與論述進行觀察分析的核心方法。而在醫學教育與訓練制度中的人類學教學及研究者,正是可以扮演穿梭這兩個層次並進行整合探討的重要關鍵角色。
關鍵字:醫學人文、醫學教育、Pierre Bourdieu、慣習(Habitus)、SBS(社會及行為科學)、民族誌觀察、制度、政策
評論人
吳易澄/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助理教授、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