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民俗文化、流行文化、消費文化的交互生成已是當代社會重要的情景,人類學與表演研究都注意到在娛樂活動或展演場合的情感氛圍以及其中浮現出的「世界構造/重構世界(worldmaking)」可能性。Nelson Goodman(1978)認為世界並非既成給定,而是一個生產的過程。世界是在行動和語言產生意義時同步形成,因此總與社會、文化、歷史彼此相連,並且依賴行動者的論述及體驗共同構造而成。這代表我們不僅生活在世界構造的方式所允許的世界中,同時我們也都參與在廣大而持續的意義建構動態過程。與此同時,世界構造是協作的,是人們與他者、與抽象力量或與其他充滿潛力的物質和物件共同構成。
「世界構造」的概念近來也影響有關種族(化)、性別(化)群體實踐與情感的討論,包含表演動員肉身感官的力量以製造種族情感(Kondo 2018),以及人們選擇使用和創造不同形式的文化生產、媒介、能動性和空間以回應被邊緣化的處境,採取發展論述、表達自我、相互聯繫、質疑霸權等手段面對霸權敘事提出替代方案,成為情動世界構造(affective worldmaking)的執行計畫(Schultermandl, Aresin, Simić and Whybrew 2022)。而不同社群的世界構造開啟了複數的情感空間,例如修復性的結盟空間、脆弱性的協商空間,於其中持續組織與變形。本panel的幾位研究者分別從舞台上演的可愛藝陣、偽娘的扮裝工作室、斐濟蘇瓦的夜店與空中的podcast等場所,探索娛樂活動與展演的情感空間與世界構造之意義,討論涉及民俗、宗教、性別、族群、歷史與媒介等不同面向,期望以此加入本次年會「流行文化與非主流展演」之子議題的關注與關懷。
關鍵字:娛樂、展演、情動世界構造
籌組人*及主持人◎
李橋河*/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呂欣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脫下美醜,上演可愛:看見可愛的婆姐藝陣
李橋河/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摘要
2012年,臺南市政府開始以「藝陣」作為發展藝文特色的項目,不僅將藝陣提升作為代表臺灣文化的象徵,也積極透過各種形象改造手段來擺脫臺灣人對陣頭的負面印象。本文比較臺南麻豆地區兩個婆姐藝陣的表演團體,探討它們在回應該計畫項目的過程中,如何生成出自身對於「扮演神明」的理解。這兩團分別是南勢里保安宮和新生代舞蹈團:前者是被視為麻豆代表的傳統婆姐陣,在藝陣發展計劃下開始有更多舞臺表演的機會;後者則是在麻豆以婆姐發展地方特色的舞蹈教室,在藝陣發展計劃下持續在不同機構教授婆姐表演的舞蹈。此兩團的表演者分別以婦女和少女等不同年齡層之女性為主,都參與了廟會廟埕和舞臺表演的演出,並且都在舞臺表演上被觀眾和主持人形容為表現出「可愛」風格的婆姐藝陣。我在本文中意圖回答:「可愛」這個風格到底如何跟藝陣連結起來,它是如何讓我們原本害怕的感覺變得親近,而這種「可愛」風格的藝陣與我們過去對陣頭的理解有什麼不同。於此,我將分析此兩團在舞臺表演中被描述的「可愛」風格,說明婆姐藝陣如何以表演者自身形象(而非神明)作為可愛表演的主題,這不僅從婆姐母性女神神格映射出照護與被照護者的人神親密連結,同時政府也藉由這種可愛藝陣表現出有別於陣頭的懷舊感、活潑感和榮譽感。
關鍵字:可愛、藝陣、人性投射(animation)
當我們樂在一起:一個雷鬼音樂與當代斐濟族群關係的研究
林泉吟/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關注南太平洋島國斐濟(Republic of Fiji)內部的族群關係,並以其首都蘇瓦市(Suva City)作為田野地,探討雷鬼音樂(reggae music)在當地如何能夠幫助我們以不一樣的視野來理解相關議題。以1970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成為主權獨立的國家為始,斐濟迄今共歷經四次政變。其中,主要都與當地兩大族裔群體—斐濟原住民(iTaukei)與印度裔斐濟人(Indo-Fijians)—在政治權力上的拮抗有關。許多相關研究已經指出,當代斐濟動盪的政治氛圍,以及時至今日仍然緊張與對立的族群關係,與其將近百年的殖民歷史有所關聯。在此基礎上,本文結合由Christopher Small所提出「musicking」的理論概念,並以蘇瓦夜店的舞池空間作為場景,結合同時受到斐濟原住民以及印度裔斐濟兩群人喜愛的雷鬼音樂來提透過聆聽相同的音樂,以及透過身體應和相同的節奏,斐濟原住民以及印度裔斐濟人之間的族群邊界與對立,在這樣的一個享樂(having fun)的場域脈絡下,逐漸模糊乃至消融:分裂與衝突的社會關係得以在此音樂實踐的過程中被整合。本文進一步主張,雷鬼音樂將可提供與過往研究者從殖民歷史或政治制度有所不同的面向,來理解斐濟當代的族群關係,從而激發更多的可能發展。
關鍵字:斐濟、族群關係、雷鬼音樂
眾聲交集的Podcast:聲音媒介的親密感與聽覺文化
曾筠涵/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COVID-19病毒橫掃全球,臺灣的Podcast也如雨後春筍般直線成長,2020年更被稱是臺灣的「Podcast元年」,其聽覺媒介特性使聽眾得以超越空間限制,在空中交會,填補疫情帶來的疏離感,同時讓我們有別於過往以文字為主要交流方式,走向「新聽覺文化」(new aural culture)(Llinares, Fox, Berry, 2018)。本研究觀察到,受臺灣聽眾喜愛的創作者都被形容具有自然、真誠之風格,也因此累積聽眾的信任感。本研究欲探討,在Podcast這個聲音媒介中,創作者如何透過敘事方式、聲音質地等因素創造親密感,在既公共又私密的場域,與素未蒙面的聽眾產生深層的情感聯繫,而創作者口語分享自身想法與經歷,甚至自我揭露時,聽眾如何藉由聲音產生情感反應,甚至產生與創作者「就像朋友一樣」的感受。此外,有關 Podcast 的討論時常提及另一聲音媒介——廣播,有許多研究指出Podcast並非廣播的延伸,也不會取代或重塑廣播,但兩者之間仍存在高度的相互影響,本研究將探究 Podcast 如何為聲音媒介的美學帶來轉變,Podcast 揮別以往廣播追求的磁性、咬字清晰等專業性,轉向強調聲音與談話內容的真誠,進而強化了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連結,在這聽覺文化的實踐過程中,實現了在公共領域以聲音交流訊息並確信自身主體性的可能性。
關鍵字:Podcast、親密感、聽覺文化
跨入異界,共享時空:臺灣偽娘的性別越界
羅盤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
摘要
「偽娘」、「女裝(男)子」的風潮2000年後在日本興起,除了大眾媒體與網路高度矚目,不再僅是邊緣的次文化,而是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2010年代在臺灣也開始出現相關主題的工作室與社群,且規模尚在持續成長。這些現象如何幫助理解當代性別角色變遷、多元性別浮現以及對未來秩序的想像?本文首先回顧關於日本偽娘與御宅族的研究,引入酷兒理論的視野解讀異性戀男性對於另類出路的追尋,也帶出酷兒時間性的議題。接著透過臺灣偽娘基地說明偽娘如何作為一項夢想的事業成立及運作,提供探索女裝以及互相交流的條件,也帶出姊妹社群的異質性,尤其是與跨性別的關係。最後以部分時間的性別越界詮釋偽娘社群關於異世界、平行時空、遊戲的討論。女裝實踐與社群的意義不僅是自我轉換,也具有重構世界的意圖,潛藏結盟政治的可能性。
關鍵字:扮裝、性別越界、酷兒時間性
老年女同志的南北遷移、性別扮演與陰陽越界──以黃惠偵紀錄片《日常對話》、《我和我的T媽媽》為例
曾秀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
摘要
台灣的同志/酷兒研究往往有重都會輕鄉土、重北輕南,以及重菁英輕底層、重視認同政治而輕乎日常實踐、重視男同志而忽略女同志、重視西方論述而輕忽本土視角的傾向。而本研究將從黃惠偵導演兩部題材相似、剪裁各異的女同志紀錄片《日常對話》(長版,2016)、《我和我的T媽媽》(短版,2016)中,探討其從一位從中南部遷徙到北部的老年女同志媽媽視角,如何再現鄉土底層女同志與婚家體制中的性別政治。
本文一方面將透過影片中女同志媽媽身為「牽亡陣」紅頭法師的身分,從台灣民俗文化的觀點來闡述影片如何透過「常與非常」的觀點,跨越陰陽、生死、性別、情愛、認同、日常、非常等概念,破除體制化與二元對立的觀點。因此題目中的「陰陽」在此有雙重涵意,既指涉性/別越界,也指涉生死的越界,文中將探討兩者間產生怎樣的辯證與關係?另一方面,研究中也將從鄉土底層的觀點,探討影片中所展現的非都會景觀與酷兒生命樣態,從跨語言、階級、世代、族裔、性/別的觀點,探討影片中特殊的婚家意涵。本文認為相較於男同志,鄉土底層女同志在漢人習俗、父權家庭結構與現代法律制度下,仍然存在的性別差異,有其「男女有別」與底層結構中的多重弱勢處境;也將更進一步指出,影片中雖具有多元成家的可能性,卻也蘊藏了「毀家廢婚」的基進性。希望藉由本文的分析與探討凸顯底層女同志與邊陲的陰陽世界,以本土民俗觀點拓展台灣同志論述的方式與資源,挖掘本土/鄉土女同志文化的多元樣貌,突破目前以認同政治、都會中產階級、知識菁英為主流的同志形象,拓展南方與非都會的同志文化視野。
關鍵字:鄉土酷兒、女同志電影/紀錄片、性別越界、南方與在地、黃惠偵
評論人
施永德/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林開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