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籌組人
鄭瑋寧 feat. 陳文德、黃淑莉
場次摘要
這個「前論文」場次希望邀請大家針對「從死亡的過程回望生命」的民族誌現象,進行思考激盪。目的是希望讓創造一個蘊生知識流動的空間,讓研究者分享自己在累積新知識的過程中,反覆地探索、開剖那些被包覆在既有民族誌現象的未知層次,進而在未來能以新穎的視角與實驗手法,翻掀出尚未被既有知識充分思考的無盡內折。
在人類學處理死亡的知識傳統中,討論集體如何透過儀式及其象徵來克服個體死亡所蘊含的威脅,以再生社會之生命(Parry and Bloch 1982),幾乎是共識。此一Hertz式命題一方面跳脫了對死亡的除魅觀念,另一方面卻蘊含了儀式或社會文化安排藉由區分、對立、轉化與再吸納的過程,來處置、挪用生命的生機性。分析當代死亡課題的研究者,在醫療治癒並延命的社會條件下,留意到生者在日常或儀式中藉不同感情表意形式以創造、更新和強化與死者的連結(Despret 2021;鄭瑋寧 2019),以及新的延命技術(如冷凍技術)所帶來的跨人類主義與時間生命政治(chronobiopolitics)(Bernstein 2019; Farman 2020),持續詰疑主體生命的存有基礎,以幻想介入紀年時間之流而擘開了全新的時間性,置疑並反思著人類有限性及時間之終結這類生命哲學論題。
在論點尚未成形之際,我們想拋擲出幾個初步問題:在現代性制度安排的情境下,對於那些認為遍在於宇宙的精靈、亡靈或祖先會對萬物施展力(puissance)的內在論立場(immanentist)人們(Sahlins 2022)而言,不只涉及到對於大體物質性的社會文化建構以及對生死的主權(Engelke 2019),更觸及到人們如何看待與認識「死亡」的發生?在邁向死亡的過程中,人們如何感知並面對時間終結的必然性?「不朽」係以怎樣的方式進入其欲望的場域?其所涉及的非主體情感流變,經由怎樣的形式,以顯現於意識?
誠摯邀請對生命與死亡這組課題感到興趣的朋友,一同前來分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