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社會中的少數群體往往因為結構性的權力不平等而容易失去音量,且在這個過程中因為利益的衝突而受到潛在性的剝削與壓迫。但其中更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是,隱藏在這些少數群體之中,常常被主觀性的忽略與稀釋的那些不同個體與群體。他們可能是在同性戀框架下的特定族群、可能以不同於女權主義的方式爭取女權,甚至登山群體中的少數個體。
少數群體經常被認為失去其發言權,但這些少數群體中的少數群體,他們的聲音更是小得令人忽略。即使有人偶然間聽到這些聲音,也往往將他們微弱的呼喊同化為更大群體的聲音。人們甚至沒有機會意識到他們的不同與差異,當然更不可能有機會對他們有所理解。
本團隊試圖呈現的是他們這些被大框架所掩蓋住的小小吶喊,試圖展示他們所面對的處境,以及他們的真正需求和意圖。
關鍵字:少數群體,刻板印象,反抗,身份認同
籌組人*及主持人◎
林裕能*◎/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少數中的少數,談非主流男同志在同志運動中的邊緣化
張元駿/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少數族群在爭取權益的運動過程中,為配合論述時常需要先呈現特定的形象,以爭取更多的社會大眾支持;也許是強調社會階層中的弱勢、受壓迫的形象,也許是陽光、健康、「我們與『大家』一樣」的形象,以吸引社會各界的同情或接納,如性別運動中,所謂「陽光男同志」的形象尤為鮮明。
台灣在性別運動過程之中有許多論述面或形象上的轉變,過去幾年中,男同志族群確實呈現了許多正面積極的樣貌於大眾眼前。在這個配合主流社會價值觀轉型的過程中,同志族群是否也在建立一種新的「刻板印象」:健康、陽光、喜愛健身、高顏值、具陽剛/男性化特質等;但事實上在所謂的「男同志」族群中,人各有異,群體中仍存在所謂的「異數」(variant),甚至只要是一個被概括的群體,都會有異質的個體存在;在這個男同志的大傘之下,少數族群之中的少數族群被全體的意識及論述
給概括,甚至有可能被忽略、被噤聲、被隱形,在各種爭取少數族群權益的場合,這些更加弱勢(或者少數)的群體,大多數的時候是被消失在論述中的。這些少數中的少數,同時承受著雙重的壓迫,第一層來自社會主流的價值觀,異性戀對於同性戀的壓迫,第二層來自同性戀群體中為配合主流價值而衍伸出形象及價值的塑造,主流同志邊緣化了非主流同志。
在一些非正式的談話中,有一種刻板印象的說法,像是「男同志都很帥很好看、會打扮」、「比『異男』帥」等等,某種程度上,這樣的說法是否再次強化了另一種同志族群的刻板印象,不符合這種刻板印象的男同志是否會因此再度被邊緣化?本篇文章將試圖分析這個漸漸浮出檯面的現象,為台灣已趨成熟的性別運動提出反思。
關鍵字:同志運動、刻板印象、非主流男同志、邊緣化
遠山無語-台灣山岳獨攀者的邊緣化
林裕能/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作為全世界山岳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台灣坐擁268座三千米以上的高山。儘管具有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背景,但是台灣的登山運動卻始終居於小眾,其原因不乏傳統觀念的束縛與大眾媒體所形塑的既定概念,將山岳運動塑造出充滿危險且難以預測的印象。登山者也因此常常被與冒險者、挑戰極限,甚至玩命的印象做出連接。然而即便在登山者的眼中,也有另一群更具爭議性的群體,便是獨攀者。
有別於傳統的登山群體,獨攀者往往以極少數人,甚至單獨的方式進行山岳的攀登活動。而此特立獨行的作風,卻也容易造成台灣多數重視集體性的登山群體的不諒解。因而使得獨攀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在家時被覺得登山是危險運動的家人所責難;即便逃往熟悉的登山圈子,卻又因獨攀而被排擠的兩難處境。而在此夾縫中無處可去的獨攀者最終能前往的,也就只有寂靜,且包容一切的高山。
本文章所試圖探討的是近代台灣的獨攀者在登山運動的過程中,如何解讀與因應自身與主流群眾有所不同所形塑出的異質性,並透過獨攀的方式,建構自身主體性的過程。
關鍵字:獨攀、少數群體、邊緣化
世俗法律與宗教框架外的比丘尼:被刻板印象化為女性主義的比丘尼復興運動
劉雅彥/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上座部佛教中的比丘尼復興運動,經常被視為是女性主義運動的一部分,而女性主義的運動是強調男女在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平等,並倡導女性權利和平等。但其實比丘尼的運動和女性主義運動的目標是一樣的嗎?而他們真正的需求是甚麼?
本文章將討論泰國上座部佛教中比丘尼的問題,筆者將使用來自Nirotharam 比丘尼院的比丘尼訪談得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為了要了解泰國上座部佛教比丘尼復興運動面對的問題,並為了理解比丘尼立場和意識形態,使我們更能夠理解他們的意圖和真實需求。
發現,比丘尼復興運動與女性主義運動具有不同的目標,比丘尼傾向於接受擁有低於男性的社會和宗教地位,她們最高的要求是希望是讓政府還出家權給她們,她們只是想在上做部佛教理念和僧伽之下,過她們的平靜修行生活,如果把比丘尼復興運動與女性主義運動視為一體,可能會忽略了比丘尼團體的真正需求。並引起對他們的誤解,並且可能使他們自己復興比丘尼方式變得更加困難。本文章將討論泰國上座部佛教比丘尼的立場,與他們徵求女權的觀點。
關鍵字:南傳佛教、比丘尼、女性出家、少數群體
臺灣青年男同性戀者族群於網路社群(Twitter)交際中的行為模式初探研究
陳于揚/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生
摘要
當代社會對於臺灣男同性戀者的族群特徵與認識仍以傳統媒體等管道為主,而這也使臺灣男同性戀者中的「圈內」說法形成。西元2018年年底社群網站Tumblr「大掃黃政策」實施後流量與訪問用戶雪崩式下降,大量成人內容創作者轉移至另一社群網站Twitter進行經營。西元2019年後,出現了引領數波臺灣圈內人士行為的青年男同性戀者帳號。
本研究透過將Twitter定位為一人類行為場域,並將臺灣青年男同性戀者視為一族群作為切入角度,進行為期約三年的田野調查並針對觀察資料進行結構化研究。希望能夠得知在Twitter中臺灣青年男同性戀者族群裡個體間的互動樣貌及發展後的類別分眾,還有對分眾間彼此的行為模式進行認識。
社群網站Twitter中,臺灣男同性戀者社群行為者的主體定位分別為:「制服控」與「智性戀」的交集、Twitter帳號經營者。二者本質並不互斥,同一個帳號在身分上也有可能成為表裡。而族群中二者互動的行為表現分別為經營者的「漲粉」策略與臺灣青年男同性戀者族群的「制服控」與「智性戀」交集特徵。透過將學生或學歷的身分特徵清楚定位,並利用相應的肉慾表達方式使追蹤人數上升,以表現在此經營策略之下受眾的族群特徵。
關鍵字:臺灣青年男同性戀者族群、網路社群交際、Twitter帳號經營者、智性戀、制服控
社會受苦的人類學田野與底層兒少的照顧
吳明鴻/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本文座落於人類學田野工作與兒少社會工作的交會處,探討怎樣的田野工作方法得以繪製出邊緣青少年的生存與照顧網絡?以及這種觀測與追蹤技術如何貢獻於底層兒少的照顧工作?
邊緣青少年所遍歷的身心/社會/體制歷程的複數路徑,相當地不可見且難以為助人專業想像。相較之下,當我們人類學式地考察「兒少照顧的田野」,進行邊界劃定、規模量測、中介物辨識、行動者網絡(actor-network)考察等問題時,將可繪製出和既有助人體制截然不同的新版圖。
Lewis(2014[1989])的貧窮家庭民族誌指認了這種底層主體「竄」的力道;Biehl(2019[2002])將 90 年代巴西大量「社會遺棄」視為不相關領域交接下的「非意向性社會生產」;Veena Das(2015)則指出「瘋狂」作為一個特異性(singularity)地帶,諸力量相互匯聚其上而生成新的主體性。本文將討論這些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知識觀點與行動介入,分析這些邊緣化主體的田野工作的技藝對於社會工作和社會照顧將帶來啟發。
此外,Latour(2002[1991])的行動者網絡理論(ANT),對事物的串連、徵召、純化、增生有所關注,亦幫助我們追蹤(類)主體的生成路徑與(類)客體的混種網絡。
結論則指出,人類學對受苦現場的田野工作方法如何有效地回應了「以社會科學促成社會照顧」的理念。
關鍵字:社會受苦、照顧網絡、行動者網絡理論、特異性、德勒茲式製圖學
評論人
方怡潔/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王啟仲/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