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2019年起,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仿效日本的地域振興政策,推動地方創生的全國性計畫,這些地方創生政策在各地的發展與實相,已然成為臺灣處於邊緣位置的地方產生許多不同層次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又與國家政策的歷史脈絡、地方歷史與社會文化脈絡相互交融,形成當代臺灣地方社會的動態變化。本Panel由三位在不同區域的學術工作兼地方實務工作者的觀察、實踐、與反思,共同嘗試透過評估地方創生政策的歷史性、地方性、與公共性議題,以回應當前地方實務工作上在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挑戰與修正。
本Panel的第一篇論文主要從思考地方性作為一種尺度出發,回顧地方創生的政策歷史脈絡,指出在上述的政策歷史脈絡中,地方性如何被同質性取代的非意圖後果,並以苗栗縣南庄地區的地方實務工作為例,嘗試提出在當代修補在地文化條件的方法論。第二篇論文則都蘭部落為例,討論原住民族部落如何運用地方創生政策作為發展同時包含公共性與地方性的族群性過程中,以文化商品化作為基礎,發展具有民族企業精神的創生模式,如何可能掉入國家或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文化陷阱的兩難。第三篇論文則以大安溪部落工作站為例,回顧地方政策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的過程中,原住民族的社區發展工作,如何發展共利與共善,且與主流的社區發展工作進行對話與討論,以回應原住民族社區發展工作中的公共性。
本Panel三篇論文的作者皆長期同時在學術研究工作與地方實務工作密切結合,在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族群深耕探究地方問題的認識論核心,亦同時探索何謂具地方性的方法論。透過這個Panel的發表、討論與回應,對於地方創生在歷史性、地方性與公共性的認識論與方法論上,提供一個具有反思性與實務性的洞見。
關鍵字:地方創生、地方性、公共性、商品化、地方修補
籌組人*及主持人◎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副教授
黃國超◎/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地方性作為一種尺度:地方的觀看、操演與修復
邱星崴/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自行政院宣佈2019年為「地方創生元年」以來,這些年地方創生已經成為地方政策的主流,是各級政府到地方團隊的主旋律。雖然地方創生由「地方」與「創生」組成,但潛台詞多著重於「創生」(有創意的生意),而地方卻因此形變。本文主張:理解台灣的地方創生需要放回長時段的政策脈絡之中,一方面因政策演變的路徑依賴,二方面受政治經濟條件的變遷。若以大規模地方政策而言,從戰後以來當屬現代化(1950~)、社區營造(1997~)與地方創生(2019~),三者不僅是跨部會的推動,還涉及政治合法性的提供、價值優劣的判斷以及一套地方被觀看與操作的方式,並且結晶為特定機構在當代並存。 現代化認為要以科學改造地方,以公所、農會為推動機構;社區營造要重新塑造公共意識,以地方協會為推動組織;地方創生要重振產業、人口回流,以新創公司為推動單位。本文企圖指出,地方作為基礎共同體在不同政策架構以及行動指南下,折射出不同的本體論以及認識論,累積層疊至今日的樣貌,並造就某種地方悖論:每個地方看起來都差不多卻又急於區隔特色。 本文以南庄為例,應證上述歷史進程以及非意圖後果,並提出「地方修補」的概念以及作法,試圖提出在當代修補在地文化條件,以利地方性維持之方法論。
關鍵字:社區營造、地方取代、地方創生、地方修復、南庄
「都蘭國」的誕生與「文化」的陷阱:地方創生政策如何作為部落自治的機會與威脅
蔡政良/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學院南島文化研究博士班副教授
摘要
都蘭部落自2002年起,一方面參與國家所推動的傳統領域調查計畫,另一方面持續對抗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的相關國家發展計畫。2018年,都蘭部落與各層級政府機關,以及與租用退輔會轄下傳統領域公有地造林的私人企業的談判下,於2019年成為全台首個接受政府以行政契約委託,以「土地資源共同經營管理、友善土地與環境的產業規劃、部落準自治職能培力」三原則提出地方創生申請,成為第一個以原住民部落為主體通過的地方創生計畫,仰賴傳統領域土地與自身文化,一方面發展部落的「民族精神企業」,另一方面亦培力部落自治。本文以韌性的社會生態系統方法,分析都蘭部落自參與國家的地方創生計畫以來,在社會層次上,地方創生政策為都蘭部落自治帶來哪些機會與威脅? 在生態層次上,地方創生政策又對都蘭部落的傳統領域土地之管理產生哪些影響? 本文指出,在地方創生政策中,國家著重在部落如何利用文化的資產,發展經濟與產業,但對部落而言,文化商品化將容易導致陷入「文化的陷阱」危機,邊緣化部落自治的倡議與實踐。至於在傳統領域土地方面,雖然地方創生計畫協助部落以友善的方法經營土地,但在部落自治的前景不明之下,部落要能自主經營管理傳統領域土地還有相當遙遠的路要走。
關鍵字:民族企業精神、文化的陷阱、地方創生、傳統領域、都蘭
從社區營造到地方創生:從部落共同照顧的地方實踐反思公共性
黃盈豪/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摘要
關於原住民地區社區組織與發展工作,除了隨著肯認原住民族主體性和多元文化的政策帶來的改變,加上越來越多的在地實踐與部落在地組織的出現,原住民相關的社會服務方案有越來越多回到文化與土地的思考,如「食農教育」、「文化照顧」、「綠色照護」的提出;另外面對部落經濟產業此一議題,也有了諸多產業振興計畫的提出和嘗試,其中以社區營造、社會企業、地方創生相關方案最受矚目。作為從事社會工作、又在大學教授社區工作的老師,可以一直保有在部落現場的實務參與和協力前進(深耕德瑪汶協會)讓我覺得非常珍惜和榮幸。近年因緣際會之下擔任了大安溪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的主持人,也開始參與和試著理解台灣地方創生的政策和執行現況,發現這個領域比較沒有社會工作的聲音或相關論述,但其實有很多社工參與其中,想起部落團隊大概20年前,也恭逢其盛接受過社區營造方案的洗禮,對工作站的社區工作手法也起了關鍵的影響。社會工作的社區工作被當成是一個方法(社區組織與發展),而對應到的政策是福利社區化的相關方案,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在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前線經驗,可以怎麼跟主流的社區發展工作做對話呢?不管對社區營造或地方創生來說,照顧和社福有沒有可能作為一個切入社區(地方)的方法,發展福利社區或照顧創生呢?當原住民文化和照顧服務也開始結合產業被商品化的現在,部落傳統文化怎麼賦予經濟行為新的註解、以及怎麼有面向未來的傳統文化為目前的部落處境帶來翻轉或帶來部落的共利與共善就顯得重要。本文將討論社區工作如何在台灣實踐的議題,特別聚焦於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經驗,希望能將原鄉和族群的面向也帶入討論,選擇「大安溪部落共同廚房」這個案例,嘗試從部落照顧的實踐經驗探討「公共性」這個社區工作無可迴避的核心議題。
關鍵字:社區營造、地方創生、公共性、部落照顧、社會福利
產地認證與地方社會發展-池上米®個案探討
黃宣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
在貿易全球化的趨勢下,很多國家亟思保護本土的農業,地狹人稠、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的臺灣也是如此,其中又以長期受到保價收購制度保護的稻米產業尤甚。台灣在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稻農與米糧商受到強烈的衝擊。
在提升競爭力的過程中,2005年台東縣池上鄉以產地證明方式發放池上米®標章是很重要的突破與創新,具有建立品牌與杜絕仿冒的作用。相關的過程及其效益已有前人的研究,本文擬從地方社會發展的角度切入,將時間的尺度擴大,以不同的視角探討此一產地認證的過程與意義。
關鍵詞:稻米產業、產地證明標章、池上、地方社會發展
評論人
黃國超/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