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COVID-19疫情廣泛影響了人類學家對線上民族誌或數位民族誌的理解及認同。與過去親臨田野現場的執著不同,當代人類學家更為重視各種虛擬空間的形成、擴展與興衰。各種田野方法論及身份反思亦營運而生。本場次報告人從自身研究及行動經驗,思索「在電腦前面」(線上)和「田野現場」(線下)做田野的各種可能,並透過借用基礎建設、後人類、拼裝體等概念,持續又(稍為)轉向思考關係、離散、創生、協作等遊走在傳統與未來之間的人類學議題。
關鍵字:數位民族誌、基建、後人類、協作、拼裝體
籌組人*及主持人◎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後人類民族誌:編織與照護數位田野
李梅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摘要
COVID-19 疫情使得人們的生活大規模往線上移動,當國境封鎖,人們以社交距離以及遠距工具重新打造新的社會生活之際,也讓人類學家的田野不可避免的走入數位的領域裡,興起一股線上做田野的風潮。作為一個以數位政治與黑客文化為核心命題的人類學家,這股風潮既讓人興奮,也讓人省思。究竟,線上的田野方法與線下的田野工作有何異同?數位空間裡的社群有文化嗎?有社會嗎?虛擬與實體、線上與線下是可以二分的嗎?甚至,數位民族誌即是線上民族誌嗎? 我將以我自身實踐數位民族誌的經驗,佐以其它數位民族誌的文獻來探究何謂數位民族誌,而數位民族誌又能對人類學的民族誌傳統帶來哪些再思考。我將提出三個命題:一、數位民族誌作為後人類(posthuman)的探問,打破線上/線下、虛擬/實體、物/人的簡單二分;二、數位民族誌的田野地是動態生成(emergent and becoming)的網狀結構(meshwork),它拒絕被輕易地全景繪製,而是邀請人類學家走入其中探索、漫行;三、數位民族誌號召一種協作式的(collaborative)民族誌關係,只有當參與其中,民族誌故事才會從資料活過來成為相互交織的關係與互動。
關鍵字:數位民族誌、後人類、網狀結構(meshwork)、協作
遙遠的觀測:國境閉鎖中的地方創生基礎設施研究
謝竹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張正衡/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摘要
COVID-19 疫情使得人們的生活大規模往線上移動,當國境封鎖,人們以社交距離以及遠距工具重新打造新的社會生活之際,也讓人類學家的田野不可避免的走入數位的領域裡,興起一股線上做田野的風潮。作為一個以數位政治與黑客文化為核心命題的人類學家,這股風潮既讓人興奮,也讓人省思。究竟,線上的田野方法與線下的田野工作有何異同?數位空間裡的社群有文化嗎?有社會嗎?虛擬與實體、線上與線下是可以二分的嗎?甚至,數位民族誌即是線上民族誌嗎? 我將以我自身實踐數位民族誌的經驗,佐以其它數位民族誌的文獻來探究何謂數位民族誌,而數位民族誌又能對人類學的民族誌傳統帶來哪些再思考。我將提出三個命題:一、數位民族誌作為後人類(posthuman)的探問,打破線上/線下、虛擬/實體、物/人的簡單二分;二、數位民族誌的田野地是動態生成(emergent and becoming)的網狀結構(meshwork),它拒絕被輕易地全景繪製,而是邀請人類學家走入其中探索、漫行;三、數位民族誌號召一種協作式的(collaborative)民族誌關係,只有當參與其中,民族誌故事才會從資料活過來成為相互交織的關係與互動。
關鍵字:數位民族誌、後人類、網狀結構(meshwork)、協作
線上做組織的可能?菲律賓社運青年的數位實作與其游移之身
賴奕諭/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摘要
綜觀菲律賓近代的政治情勢發展,通訊和傳播媒體一直是不容忽視的社會運動媒介。然而,即便廣播與手機分別在1986年與2001年的兩次人民力量革命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組織工作者卻對日漸成為菲國人民日常的社群媒體抱持著保留態度,認為數位行動主義(digital activism)並未能真正取代傳統的組織動員型態,甚至主張社群媒體已經遭到國家暴力滲透,是人們散佈假消息與抹黑社運人士的重要途徑之一。本文以人類學視角下的拼裝體概念(assemblages)為理論基礎,從COVID-19疫情期間菲律賓社運青年串連菲國本土與海外離散社群的組織動員行動為出發點,藉由線上與線下行動共同交織而成的數位民族誌,觀察他們鑲嵌於菲律賓歷史及政治脈絡之中的數位實作,並釐清他們對數位行動有所遲疑的緣由。而當人類學家同這些社運青年不斷於線上/線下、本土/海外之間游移之際,本文嘗試透過人與數位裝置及虛擬網絡所構築而成的關係網絡,指出數位行動主義所帶來的後人類政治(posthuman politics)潛力,以及人類學家藉由數位民族誌的研究所能開拓的新視野。
關鍵字:數位行動主義、社群媒體、離散、拼裝體、後人類政治
Doing Ethnographic Fieldwork on Hong Kong Agriculture, Online Yet: Maintaining Guanxi in front of Anthropologist’s Computer Desk
鄭肇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Abstract
“It is so good to hear your voice, Eric.” My informant shed tears when talking to me about her agricultural movement experiences (again) through a Whatsapp call. As a native anthropologist remote from my hometown, Hong Kong, I have been “revisiting” this fieldsite once or twice every year between 2012 and 2016, and also 2018 and 2019. Afterwards, I was unable to be there for different reasons. Whereas, I have been maintaining my guanxi network with my informants in Hong Kong’s local agricultural movement. Such network is not only pragmatic in terms of data collection, but also drawing anthropologists’ attention to guanxi and reciprocity agai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xtent that guanxi influences informants’ and my mutual rapport as well as the form of reciprocity existing and changing in the online setting. I argue for exploring new scopes of virtual fieldwork without giving up the basic anthropological concepts.
Keywords:guanxi, Hong Kong, virtual fieldwork
評論人
蕭季樺/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