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本場次以「連結」為核心,探討不同主體所具有的能動性(agency)如何促發多元關係於動態的網絡中生成,進而思考行動者對於主體的重新理解。例如,張懿文透過蒂摩爾古薪舞的當代舞蹈作品,探討其交織了身份政治、殖民性、知識轉譯在台灣原住民藝術家的實踐和創作中的顛覆潛力,並暗示了當代的原住民現身。潘顯羊則經由關注屏東縣政府「《傳家寶》斜坡民族文物徵集計畫」所形塑的網絡,剖析制定計畫、執行再到展示的一連串行動中,各個行動者如何透過展示生產連結,並藉由探究策展中不同人群與物的互動過程,思考《傳家寶》如何在博物館展示中被打造出意義。而陳怡萱藉由討論金崙溪流域的排灣族人如何在當代脈絡中一再連結、遊走於「排灣/卑南」和「離鄉/返鄉」等看似對立、卻緊密交織的兩端,從而刻畫出對部落生活的想像。最後,蕭鄉唯的文章試圖解構「niamen a quma──排灣族農事曆」所體現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思考行動者、月曆與自然環境的連結,如何觸發對於在地知識的多元認知,並激起對於在地生活實踐的反思。本場次試圖強調同一脈絡中連結不僅是點與點對接所「連」成的線,更應關注內部差異所「結」成的網,藉此理解盤根錯節的多重交織。
關鍵字:連結、原住民族地方館、農事曆、發展、排灣族
籌組人*及主持人◎
蕭鄉唯*/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譚昌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遊走在來回之間:南迴金崙地區排灣族部落的發展想像
陳怡萱/國立政治大學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碩士原住民專班專案助理教授
摘要
居住在金崙溪流域下游的排灣族人在學界的分類被分為巴卡羅人,在這邊往南遷的卑南族碰上了東遷的排灣族,兩種文化相遇後產生了獨特的文化樣態。而尺度放大來看,東台灣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上有其特殊性。在日治時代,殖民政府將東台灣定位為移住型的殖民地,透過地籍整理等作業將土地釋出給日資進駐;二戰後陸續有外省官兵被安置或者自主進入東台灣拓墾。因著外來人口的移入,金崙地區的人口動態也產生改變,開始變成以漢人為主要人口。1980年代後因往東交通的改善,觀光產業也隨之蓬勃發展。觀光業與相關服務是金崙地區當代的重要產業,從一開始多是由外資主導的觀光產業、到這數十年來有越來越多返鄉族人投入在地產業,開始由族人去繪製出未來部落發展的願景和藍圖。在本文中筆者希望能探討在「排灣/卑南」和「離鄉/返鄉」等數組拉力中,金崙地區的排灣族人如何遊走在不同拉力中間,畫出對部落生活的想像,以及探討族人所遭遇的挑戰與困境。
關鍵字:金崙、發展、排灣族、南迴
打造「傳家寶」?原住民族地方館策展的關係、網絡與意義──以屏東縣政府《傳家寶》斜坡民族文物徵集計畫談起
潘顯羊/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本文從「我」作為一位「前」原住民族地方館工作者再到成為「研究者」身分的轉換為起點,來思考不同身分的情境如何重新參與到館舍的策展工作,而關注到在展示工作的網絡裡不同的參與者(人與非人)之間的關係的建立,並探究此關係與網絡的遭逢過程,是如何協商成(暫時)的結果,即一種將展覽的預想及內容視為不穩定的狀態,而是從網絡的交織裡探討「意義」如何被打造,並可被接受而稱之為具有原住民族主體或詮釋之內容。因此,本文將追蹤屏東縣政府《傳家寶》斜坡民族文物徵集計畫的網絡,從計畫的制定到執行過程,不同的參與者的角色、關係與位置是如何涉入,拒絕以扁平化來看待博物館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並探究異質人群參與工作的方法。
關鍵字:原住民族地方館、異質關係與工作、傳家寶
有「曆」可循?──「排灣」農事實踐的多元認知
蕭鄉唯/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本文借鏡Alfred Gell所建構之abduction of agency論述,視「niamen a quma──我們的山上:排灣族農事曆」(簡稱農事曆)為國立臺東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中心與臺東縣台坂村啦里吧部落文化健康站攜手務農、共學共作的(index),思考農事曆的發想、製作,以及使用等過程如何體現在地知識的傳承,並使農耕所觸發的互動得以被感知(abduct),進而促使人們透過農事曆連結農耕實踐的社會脈絡。本研究試圖進一步反思,即便以農耕為基礎的生活節奏與知識生成於集體共同生活的自然空間之中,但個人務農經驗、對於環境與在地知識的多樣認知,似乎促使人們對於「排灣族農事」有著不同理解,進而衍伸同樣的農事曆可觸發不同活實踐樣貌的感知。藉由將農事曆放置於Alfred Gell所刻畫的artist、index、prototype與recipient網絡之中,本研究探討農事曆如何生產於人與人、人與環境的互動之中,並藉由特定的設計元素激起使用者對於在地知識實踐的多元理解,甚至進一步促成社會互動。
關鍵字:農事曆、排灣族、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
舞向南方: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去排灣》
張懿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摘要
穿著原住民服飾的人手拉著手,在廣場上重複著圍著圓圈跳舞,這是一般人聽到「山地舞」時腦中浮上的畫面,對原住民族舞蹈的刻板印象,源自於近代台灣殖民歷史的特殊脈絡:觀光化的「山地舞」、二戰後國民黨為了鞏固政權而產生的中華民族舞蹈運動收編原住民族舞蹈、九零年代原住民人類學式的正統樂舞舞台再現等。在此脈絡下,原住民舞蹈往往被視為「亙古不變」的「傳統」,彷彿它無法進入創新的當代實驗系統中,在此情況下,原住民的當代編舞如何傳遞知識並回應原住民的當代存在?
本文檢視屏東三地門排灣族原住民舞團蒂摩爾古薪舞與台新獎得主編舞家林文中合作的當代舞蹈《去排灣》(2020 ),林文中的母親是台北民族舞蹈團創辦人蔡麗華,而蒂摩爾古薪舞集藝術總監路之·瑪迪琳和編舞家巴魯·瑪迪琳的父親廖英傑,早在九零年代蔡麗華就和廖英傑就一起合作出國巡演原住民樂舞,而父母執輩的淵源,也林文中和蒂摩爾古薪舞集合作,走上重新思考、批判父母親舞蹈脈絡的道路。他們從排灣族傳統舞蹈「四步舞」起始,將排灣族只有重要節慶裡才能見到的傳統四步舞,重新解構再重構,而《去排灣》的舞作名稱有兩個指涉:「去」既是含有「走向、朝向」(go)重新去認識的意思,在此同時,也有著「降解、去除」(de) 的意義,用來解構過去山地舞的政治再現──包括娛樂性、風情化、異國情調與的表現形式,以此「去」排灣的雙關語,處理了台灣政治脈絡下所遺留下的的山地舞蹈刻板印象,並以當代的編舞創作手法,提出了一種對當代原住民面對傳統與創新、回應歷史與當代的嶄新觀點。通過實驗性的編舞選擇,雙方的合作編舞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來處理當代台灣本土存在的傳統/創新和歷史/當代性,並拆解漢/原交錯複雜的殖民與解殖民歷史,暗示了當代的原住民現身(Présence indigene)。
關鍵字:蒂摩爾古薪舞集、排灣族舞蹈、觀光樂舞、當代舞蹈、原民現身
評論人
譚昌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