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李宛儒◎/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代言健康不平等:移民工團體與醫事人員如何共同建構與介入東南亞移民工健康
張韶韻/美國杜蘭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
陳翰堂/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摘要
台灣本地移民工團體長期爭取勞工權益與文化平權,直至近年才逐漸關注東南亞移民工健康。目前健康相關討論取代過去對於外來人口的焦慮,轉而重視移民工使用醫療資源的困難,以及移民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雖然已有許多遷移和健康相關研究指出,移民工所從事的勞力密集工作容易對健康造成威脅,且社會制度也未能充分提供相關健康資源。但以現階段而言,移民工健康想像仍以接收國社會的主流健康照顧觀念為主,缺少對健康內涵的反思,造成倡議移民工健康的內容附庸於主流論述。本文試圖打破移民工健康的框架,並未將視角侷限於移民工的身份,而是透過關係途徑(relational approach)探討移民工團體與醫事人員如何一起建構健康權不平等的論述。本文認為移民工健康依舊導向醫療機構照護,而移民工倡議往往以移民工取得醫療資源多寡來評斷其健康程度,連帶影響移民工團體如何介入提供協助並形塑公共議題。
本文建立在作者長期參與式調查(engaged research)的基礎上,了解本地移民工團體如何定義與想像健康,並且營造移民工作為健康的需求者。為了提供移民工相關資源,本地移民工活動者經常與醫事人員合作,同時增進彼此對於移工議題與健康議題的理解。但這些健康權的探討卻停留於移民工團體與醫事人員的關懷,未能引起移民工共鳴。藉由探討這些關懷行為,我們試圖呈現移民工倡議與移民工自身健康認知間的複雜關係,也替人權與健康權利難以捉摸的特性,提供具體化未來可行之研究方向。
關鍵字:移民工倡議、移民工健康、關懷、參與式調查、社會正義
自我照顧作為母職實踐:探討台灣城市的家庭親密和老年母職
賴婉琪/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在強調積極老年(active aging)的時代,台灣的老年人被鼓勵參加社區中心的興趣班。本文借用 Ara Wilson 的“infrastructure for intimacy”概念,理解社區中心為不僅是老年人參加興趣班的空間,它同時也定義了家庭親密的意義。Stephen Katz 的 “elderscape” 概念也會用於分析全球老齡化的信息流動,與及老年人往返家中和社區中心之間的移動。本文探討老年女性如何通過在社區中心建立日常規律來體現母職,並通過照顧自己來維持她們的照顧者的角色,及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透過分析老年女性如何將自我照顧(self-care)作為一種母職的實踐,本文擴展了家庭親密關係的視野到公共空間,即社區中心所傳遞的價值觀。最後,本文批判母職與生育能力的慣性關聯,擴展了母職的討論至老年女性,並總結老年母職為家庭期望、國家經濟發展,及全球老化話語之間協商的產物。
關鍵字:母職、親密、老齡化、自我照顧、老年照顧
置身當代醫療現場:反思印度智慧傳統(Indian Wisdom Traditions)的療癒
馬浪吉拉雅山/法鼓文理學院、印度普那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何謂佛教醫學?是否就是佛教心理治療?在漢傳佛教脈絡之下,與中醫、藏醫有何關聯?佛教與醫學之間,該如何被詮釋,才是最適切的可能。相對於現代(西方)醫學,以一種生物醫學觀點的模式進行照護原則;然而,佛教對於醫療照顧的概念,其所傳承印度智慧傳統的全人照護,即是從佛陀時代就有其重要性。當我們試圖理解佛教醫學,有必要地從歷史的角度切入,來一窺佛教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本文的主要論述,首先帶出古印度醫學阿育吠陀(Ayurveda)的基本概念,並從其發展的全人健康原則,了解印度智慧傳統的核心思想;再者,藉由自身於醫療現場的(家屬)協同照護經驗,實則進行一場體驗式的參與觀察。與古印度醫學模式對照下,進而探討、反思現代社會中,醫療行為與照護倫理的問題及困境;於此同時,嘗試從印度智慧傳統的脈絡,理解佛教醫學/療癒如何開展,以作為回應當代社會的需求。
關鍵字:印度智慧傳統(Indian Wisdom Traditions)、阿育吠陀(Ayurveda)、佛教醫學、全人照護(Holistic Care)
評論人
李宛儒/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吳易澄/馬偕醫學院醫學系助理教授、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