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這個panel主軸在於研究官僚體制、國家治理政策、與相關之爭議。官僚體制是當代政治與經濟體系無法迴避的議題。從人類學與民族誌的角度,我們該如何理解官僚體制在各方面所造成的或好或惡實質影響?如何才是一個好的治理模式?官僚體制如何因應各種風險議題?如何促成集體認同或共識?是否造成更多的紛爭與爭議?
本panel共包含四篇文章,從各自的田野資料基礎上嘗試理解官僚體制的實際運作模式與影響,時間從戰後涵蓋到當代,從林業、水利治理、延伸到飲食、疫情治理與控管,地點包含台灣、位處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及東北亞的韓國。我們嘗試從不同角度,來共同思考不同治理模式所造成的影響、以及這些官僚體系所處的文化脈絡與特性。
關鍵字:官僚體系、治理、國家政策、爭議
籌組人*及主持人◎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戰後初期的林業官僚與環境爭議
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摘要
1947年間臺灣省府成立初期的臺灣社會、經濟、政治與環境的狀況為何?對此問題,研究成果集中在政治與經濟面,環境史的考察仍付之闕如。本文以林業為例,特別針對「林政與林產分合不定」此林業史上惡名昭彰的事件,結合官僚研究的視野與多元史料,探討該事件的前因後果。林政與林產為林業術語;林政負責保林、造林與林產處分(查定國有林班地上之林木價格後,售賣給業者伐採),林產則經營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針葉林場,如同一般伐木公司一般,靠伐木與木材銷售獲利。既有研究在處理林政與林產的分合爭議時,多將之類比為保育與開發的衝突,不然便是省府青黃不接時之政治亂象的反映。本文不認為如此。在分析該爭議的兩大要角──農林處長徐慶鐘與林產管理局長唐振緒──的背景、學術傳承與經營理念後,本文認為,該爭議的引爆點為20世紀上半葉生理生態學與工程學對於環境治理的不同理念。徐、唐兩人的差異,在國共內戰期間,中華民國對臺灣木材的高昂需求下,不停加深加廣,將主持地方林政與林產機構、伐木業者、各縣市材商、聯合國救濟總署之林業顧問、中華民國之林業權威等一一捲入,讓原本只是單純的林業職權調整,釀成戰後初期臺灣最大的環境爭議,甚至也可能是戰後臺灣環境史上首次的環境爭議。
關鍵字:戰後、林業史、環境治理、環境爭議
精準分層:戰後臺灣水文地質調查的技術官僚與資料政治
何俊頤/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學者
摘要
隨著資料/數據成為理解當代環境狀況的基本組成,對於「何謂好資料」的判斷亦成為環境政治的關鍵問題。本文藉由臺灣於1950-1970年代與1980年代至今的兩波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探討技術官僚如何看待「何謂好資料」的問題。本文發現,不同年代的技術官僚需要回應的地下水政策不同,因此他們對何謂好資料也有不同判准。此論點並非主張政治決定論,而是這些多半位在國家機器中層的地下水技術官僚會在政治機會開啟時,試圖將自己的治理理念置入地下水政策中,其中包括他們認為適當的地下知識。本文試圖延伸數據本體論將數據/資料視為關係與實作結果的看法,提出「夠用」作為理解環境技術官僚如何看待數據/資料的概念。因此,本文認為「夠用」的資料不只是配合政策目標,也代表著技術官僚協調出他們可接受的地下本體論、認識論、調查方法以及治理理念。
關鍵字:技術官僚、地下水、數據/資料、認識論、本體論
疫情中的群聚文化:大馬「行動管制令」下的軟與硬
楊豐銘/馬來西亞泰萊大學飲食研究暨美食學學院高級講師
摘要
本文目的在於討論群聚文化作為一個人類學和民族學長期關注的基本生活形(模)式,在遭遇現代嚴重傳染病考驗後,會有哪些新奇、突出、復古,與被創造的符號、思維、行為、和實踐。「群聚」(being together) 是社會活動的常態,也是一般大眾的權利,再自然不過了。然而,如何群聚、或者可否群聚等議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卻有非常大的爭執,甚至在疫情緩解的情境下,群聚這個詞彙已經不復以往的涵義,轉變成一種新的風險。
本文以馬來西亞在新冠肺炎疫情實施的一系列「行動管制令」 (movement control order,簡稱MCO)為例出發,像是「有條件」行動管制令(conditional movement control order)、「復原期」行動管制令(recovery movement control order) 、「加強版」行動管制令(enhanced movement control order) 、「全面式」行動管制令(full movement control order)等監控方式與懲罰構想,瞭解官僚體制如何箝制民眾行動自由,以及人民怎樣被說服、規訓、內化、順從、甚至習慣隔離(抑或衝突與反抗)。
關鍵字:群聚文化、官僚制度、風險社會、常民生活、疫情時代
製作國族料理:韓食世界化中的官僚體制與民眾共識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韓食世界化發展過程與成就有目共睹,韓國一直以來存在著高度的政府與公民社會的對立與抗衡,然而,韓食世界化發展過程中,政府與民間卻出奇地看似有共識。2007年,韓國文化觀光部提出「韓style育成總合計劃2007-2011」,其中推廣要點就包含了韓食,希望將韓國文化推廣到全世界。李明博政府於2008年開始推動「韓食世界化」政策,由官方與民間攜手推廣韓國飲食文化和料理,2009年韓國成立國家級的「國家品牌委員會」與「韓食世界化推進團」,以及其他相關的韓食研究單位,在2010年又整合了韓國觀光公社、韓國國際交流財團、韓國農水產物流通公社(aT)等半官方組織,嘗試將韓國飲食以系統化、標準化的方式輸出至其他國家。
本文試圖討論以下相關議題:韓國政府在此製作國族料理過程中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為何韓食成為韓國政府推廣要點之一,又是在甚麼樣的時空背景下提出相關政策?希望達到什麼成效?如何定義韓食的內涵與形式?韓食世界化政策推廣的最終目標為何?在標準化的過程中,如何達到官方與民間的共識(consensus)?是否遭遇甚麼樣的抵抗或爭議?
關鍵字:國族飲食、韓食世界化、國家政策、共識
評論人
王鈞瑜 /美國史丹佛大學人類學系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