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在過去兩年,台灣流行音樂研究有著豐碩的成果,從學界專書如葉莞妤的《誰來唱我們的歌:流行歌曲中台灣原住民族的現聲/身》(2020)、洪芳怡的《曲盤開出一蕊花:戰前臺灣流行音樂讀本》(2020)、陳俊斌的《前進國家音樂廳!:臺九線音樂故事》(2020)、陳培豐的《歌唱台灣:連續殖民下臺灣歌曲的變遷》(2020)、Andrew Jones的Circuit Listening: Chinese Popular Music in the Global 1960s(2020)、徐登芳的《留聲曲盤中的臺灣:聽見百年美聲與歷史風情》(2021),到大眾作品如熊一蘋的《我們的搖滾樂》(2020)和林良哲的《留聲機時代:日治時期唱片工業發展史》(2022),論文集則有Made in Taiwan: Studies in Popular Music(2020)和Resounding Taiwan: Musical Reverberations(2021)。從這些著作可以看到台灣流行音樂研究豐富多元的議題:日本殖民的開啟、戰前台語流行歌的萌芽、戰後西洋熱門音樂與華語流行歌的跨域交融、當代原民流行音樂的流動創生。本論文場次奠基在前述優秀的研究成果之上,不過更加強調從結構縫隙中探詢流行音樂聲響文化的生產,這些包括學校社團、培訓營、樂器行等過去沒被關注到的場域,以及嘻哈、搖滾、電音、南島等較為混雜的範疇,裡面所牽涉的行動則包括建制化、翻譯、和跨域結盟。這樣的取徑企圖在既定的大論述與敘事之外,找到台灣流行音樂研究可以繼續推進的新方向。
關鍵字:流行音樂、場域、聲景
籌組人*及主持人◎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從文化翻譯到技藝:台灣大學嘻研社二十年
林浩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李稚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台灣大學嘻哈文化研究社在2000年創立,是台灣第一個大專院校的嘻哈音樂社團,二十年後到了現在幾乎每間大學都有所謂的「嘻研社」,且已成為生產嘻哈音樂的重要場域,尤以台大嘻研、政大黑音為代表性團體,其中成員不但能由此創作發行作品,更能跨出校園進入流行音樂業界與主流媒體中、甚至獲致明星地位。這些「高學歷」「學院派」饒舌歌手的能動性可以說是全球嘻哈音樂生產中很特別的案例。過往研究關注於嘻研社歌手如何創造有別於非裔美國黑人的另類陽剛氣質,本研究則是回到台大嘻研社創始初期的經營方案如宣傳的策略、社課的安排、初步創作的嘗試開始分析,指出在這個場域中最顯著的行動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翻譯」。嘻哈從紐約市出現時逐漸形成一套包含DJ、MC、噴漆、舞蹈四大元素的文化知識體系,然而它傳向全球的路徑並非一套完整知識的移動,而有著被打散、重組、混雜、精鍊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工程則是翻譯,不只是對資訊、還包括語言符號。在90年代時臺灣對嘻哈文化的翻譯只有零星地進行,嘻研社的出現以及其在校園中的位置,使得翻譯行動開始大量展開,並產生了刊物、CD側標、樂評等出版品,這些物件在臺灣嘻哈音樂的發展上是很重要卻往往被忽視的存在。現在嘻研社的運作看似專精於音樂技藝的訓練與作品的發表,但翻譯文化知識的邏輯依舊存在。畢竟,他們的名稱還是嘻哈文化「研究」社。
關鍵字:嘻哈、知識、大學社團、翻譯理論
重探台灣搖滾樂場景中「樂手世界」的建制化:樂器行、校園社團、熱音賽與職業慣例(1980~1990年末)
王啟仲/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
摘要
搖滾樂在台灣社會的「建制化」主要發生在1980至1990年代末,音樂人養成與社群聚集的組織空間──樂器行、樂團比賽、樂手職業與學校社團──均在這段期間形成。儘管這些組織的運作邏輯在現今仍舊影響年輕人進入搖滾樂的途徑與學習模式,既有文獻對這段過程卻一直缺乏足夠的討論。本文從「音樂圈內人」的觀點出發,透過訪談、文獻以及民族誌資料,呈現搖滾樂場景在這段期間的基本樣貌,以及相關機構對台灣搖滾樂文化的發展帶來的影響。受到文化研究場景觀點(scene perspective)啟發,本文認為,197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歷史背景,為1980年代後搖滾樂「如何」再次發展提供了在地條件:在缺乏展演場地、演出機會的情況下,樂器行、熱音賽、樂手職業以及學校社團成為1980年代後搖滾樂得以發展的主要機構與平台。我進一步結合文化社會學的藝術世界(art worlds)理論,說明前述平台的組織運作,如何形成一系列定義音樂人該如何進行活動的慣例與教學典範。最後,我透過民族誌資料指出,儘管本文所描繪的「歷史場景」和現今的獨立音樂文化看似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前者仍透過由樂器行、校園社團這些最基層的社群組織所構成的教學系統,對年輕音樂人的音樂實作與品味養成持續帶來影響,造就台灣搖滾樂場景與其他區域有所不同的在地特殊性。
關鍵字:搖滾、音樂場景、文化生產、藝術世界、建制化
從音樂創作培訓營探討原住民流行音樂當代化的意涵
林果葶/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摘要
原住民流行音樂(indigenous popular music)是一種藝術表達形式,能被不同類型的音樂和非音樂教育者視為教育資源(Ryan, 1996; Dunbar-Hall, 1991; Ellis, 1985),這是因為原住民流行音樂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特殊性,在於保有傳統文化思想的傳遞,並融合了當代流行音樂元素。以澳洲為例,原住民流行音樂在教育、賦權和娛樂等實踐中為文化動能提供了有趣的案例(Davison and Neuenfeldt, 1996)。近年在臺灣有多種原住民流行音樂創作培育的課程,例如「Taiwan Pasiwali音樂節」設置「Pasiwali學校」作為音樂創作營,目的在於發掘原住民族音樂創作者,以及派樂黛唱片舉辦的「MINETJUS電音製作解密」,以流行電音製作與族語文化的結合為主軸,目的是希望將文化邊緣力轉為獨特資產。臺灣多數音樂創作培訓營仍仰賴政府支援,旨在加強當代原住民青年獨特文化的認同感,並將此視為促進族群多元的催化劑,然而本研究試圖以「MINETJUS電音製作解密」為例,透過這種非正規教育體系的培訓模式,以及具現代性特質混雜(hybrid)的流行音樂形式內容,希望探討的是臺灣原住民流行音樂當代化(contemporization)的本質,以及對當代原住民青年音樂創作者認同的影響。
關鍵字:當代化、身份認同、音樂創作課程、原住民流行音樂
南島音樂交流與跨聲景交織:台灣原住民流行音樂中的「夏威夷音樂」
官元瑜/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摘要
《洄游》是一張風潮唱片於2015年出版,由卑南歌手吳昊恩與ʻukulele音樂人Daniel Ho共同創作,獲第27屆金曲獎「流行類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的跨界專輯。事實上,風潮唱片在2012年的《吹過島嶼的風》就已曾邀請包括以莉.高露、達卡鬧等流行音樂人與Ho合作,並標榜為「一場融合島嶼熱力與音樂熱情的跨界之旅」。運用Christine Yano 與Frederick Lau(2018)所提出以太平洋為基礎、海洋為中心的「波浪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 of Waves)為理論依據,本文以上述及其他台灣原住民流行音樂中的「夏威夷音樂」,作為巡迴音樂(traveling music)的分析案例,探討跨亞太區域、跨南島聲景的脈絡下,音樂語彙、風格上的合作與交織之相關議題,如:混雜性、全球化路徑與代理人、再現政治與結盟政治。進行個別案例及跨案例比較後,本文指出這樣的巡迴音樂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音樂文化上的跨南島匯流,雖然Ho在夏威夷身份政治中,並不具有Kānaka Maoli原住民身份,台灣音樂人仍可透過Ho對於夏威夷聲景之詮釋與再現,進行樂音上的南島文化交流。另一層面則是凸顯台灣音樂產業對於南島區域性及其地緣政治的本質化,風潮唱片藉由Ho於美國葛萊美獎的成就彰顯其作品的多元性與全球性,卻忽略葛萊美獎於夏威夷政治中所代表的殖民意涵,甚至被部分Kānaka Maoli質疑其代表性。
關鍵字:南島、原住民、夏威夷、流行音樂、波浪民族音樂學
評論人
簡妙如/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