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Becoming South?
台灣人類學的研究,主流趨向向以族群劃分,例如漢人社會、原住民研究、客家研究。近年則興起以地方社會、區域研究等空間來探討文化特色。「南方」做為範疇,我將討論其如何和上述二大類流派對話?開出甚麼樣的議題。
人類學,戰南北
人類學像粽子一樣分南北嗎?南部或北部人類學作法不一樣?還是長得不一樣?最近國際學界的確興起探討全球南方認識論的思想潮流,挑戰西方中心的批判理論傳統。如果指的是這樣的學術運動,那全台灣的人類學,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都應該是其一員:今天,我們都是南方人類學家!
人類學的「南方」連結及學院內的生存挑戰
位處台灣中部內陸的人類學,如何在族群與區域研究的「南方」議題中,尋求人類學的定位及系所發展的可能性?具獨特性的在地連結與區域視角,是否(及如何)成為人類學相關教研機構特色發展的優勢?而在學院內,人類學與跨學科的議題如何對話與協商?
「南方」策略?
位於地理南方的人類學,是否能夠從狹縫空間中實踐自己的能動性? 如果可以,其策略和議題可能會是什麼?優勢和挑戰又在哪裡?目前在進行中的活動和具體教學研究策略有哪些?這樣的定舵與策略如何跟國內外其他區域正在進行的人類學教學與研究趨勢可以做怎樣的對話?
在南方 / 做南方
從將地理上的南方作為田野地點,到在南方做田野,過去自己曾經經歷了一個從他方的南方到變成己方的摸索。意識到那種南方視野是因為有意義上的北方,南方是一種邊緣戰鬥的位置。經歷長期身處、在南方的生活,那個意義上的「南方」竟被中心化或說被中心收編,新南向變成最新的「南方」,於是驅動著重新去更邊陲之所以思考南方邊緣戰鬥的意涵----有時這個「南方」反而是方位上的北方,可以投射南方異質的那個邊緣和那個位置。對我們來說,告別南方也許是為了維持南方性。但「南方性」回應南方,會不會也應該不只是單一樣態?如果不再是方位概念的南方(在南方),加上作為行動方法與思考態度(做南方),實際上讓自己目前位於南方的工作場域,帶來困境與機會,而機會或者就是在南臺灣客家研究的教學場域,結構性的南方讓這裡從學生組成、引導選題到執行研究都顯得邊陲,看似無力卻又不斷驅策著戰鬥性的激發。也就是說,南方的地緣政治結構,讓這個人類學職場被逼著長出一種具備南方的心靈狀態,而不僅僅是身處南方。
關鍵字:區域研究、南方、戰鬥位置、反身性、人類學教學
籌組人*及主持人◎
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
莊雅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劉正元/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劉堉珊/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洪馨蘭/高雄師範大學客家研究所副教授
容邵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