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籌組人*及主持人◎
年會籌備小組*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行動中的合作經濟:台大合作社的經濟社群實踐
凃峻清/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合作社」起源自英國的社會主義運動,被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世界中是一種試圖透過合作互助來分配資源,進而緩解社會經濟不平等的實踐。然而,這個模型在「旅行」到臺灣的過程,經歷了日本殖民、戰後威權統治與解嚴後社會運動的多重力量遭逢,最後形成特殊的樣貌。複雜且內部歧異的合作社制度如何被實踐,並重塑了特定的經濟生活與社群?本文以臺灣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為田野案例,透過檔案、訪談與田野觀察,說明台大合作社的出現,如何體現了臺灣的合作社制度發展歷程,以及後續如何面臨與當初設立目標背離的過程,再到社群的重構。其中政府法規與制度、台大校方、台大教職員,以及台大學生在其中的角力、衝突與協商,何以在行動中回應台大這個生活與消費社群,形成一種「行動中」的合作組織,並協商彼此對於「共同的社群生活」與「校園經濟治理」的想像。最終,本文想要透過台大合作社的案例反思由上而下的政策目標,與由下而上的社群實踐兩者的距離,也探問合作社作為一種另類經濟實踐在未來的可能性。
關鍵字:台大合作社、合作經濟、模型的旅行、拼裝、協商想像
從做小吃到做品牌:臺灣餐飲業者創新實踐的民族誌觀察
蔡馨儀/文化內容策進院研究專員
摘要
許多臺灣小吃從夜市起家,隨著生意日穩、客群擴大,業者便會開始思考如何將帶有臨時性質的攤位提升為以永續經營為目標的餐廳。本文以筆者參與規劃與管理實務的木瓜牛乳複合型餐廳民族誌資料,佐以鹹酥雞、滷肉飯等案例,呈現業者如何以店內的主打商品為利基,運用多元的策略來確立自身在餐飲市場的定位。這些手法除了針對商品發明形式與組合創新、採選特殊或有機食材,還包括在環境方面提供專屬的內用座位、建立具識別性的店名招牌與空間設計,以及依餐廳形象拓展異業合作等,希望從餐點味道到服務周邊皆能有效鞏固忠實消費者。本文目的在指出這些小吃業者在努力發展自家品牌的背後,其實帶有將飲食文化資產化的實踐意涵-比起技術門檻較高的料理較容易與競爭者從商品的外觀就產生區隔,各種臺灣小吃積極加入文創元素的嘗試不僅只是一種包裝和行銷手段,更是一項融合食物與文化認同的嘗試,例如食物NFT的發行,或可比擬為在數位浪潮下宛如庫拉圈的新經濟體系。
關鍵字:臺灣小吃、品牌、飲食認同、文創
虛不如實?從MZone與創客閣樓初探高雄創客運動發展背後的空間因素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摘要
「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強調了人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方式創造出自己所需的物件,藉此挑戰資本主義下的消費機制,也讓科技的使用更加民主庶民化。其中,創客空間的運作整個運動成為最具代表性的指標之一,當中除了提供各類機器(雷切機、3D列印機、CNC等)來支持創客們製作與創作,其也成為創客社群重要的聚集空間,維持著創客社群的營運。
筆者自2015年起開參與高雄的創客社群,本文嘗試探討2016-2022這六年間高雄兩個創客社群的變化,分別是創客閣樓與MZone大港自造特區,以及它們社群經營背後的空間條件與策略。「創客閣樓」從一網路上社群出發,與在地的電子商合作共同經營創客空間「創客萊吧」,其曾經是高雄最有活力的創客社群,但隨著電子商將空間收回,整個社群也隨之解散轉型。「MZone大港自造特區」則是由高雄市府透過標案制度委託民間團隊在鹽埕區經營的創客空間,該團隊回應市府的數位創業政策及青年政策外,推動高雄地區的數位自造外,也藉由持續數年於十二月舉辦「大港自造節」串連起民間、中小學等單位的創作者。
然而在2022年,該團隊與市府終止了合作,「大港自造節」所搭建起的網絡也隨之瓦解。
在這樣的現象下,筆者想提問:創客運動與空間經營的關係為何?創客空間如何影響了創客社群?高雄的創客空間表現了哪些在地創客運動的特色?高雄創客運動與相關文化的發展,在空間營運上又受到哪些外部因素的影響?
關鍵字:創客運動、創客空間、高雄、創客文化
評論人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