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面對疾病的病徵和不確定性,很「痛」?病患經歷疾病在身體上和心理上帶來的變化,期待著被治癒的日子到來,甚至無法治癒,很痛?這樣的病痛經歷無法從醫療的角度充分說明,也無法單由病人的自我敘事獲得解釋。病痛經驗常交織在醫生/病人、醫療論述/社會論述、社會身份/個人身份間,有時形成緊張和衝突,有時在快樂和悲傷的情緒中擾動。
全球醫藥產業中的「南方」醫療論述往往無法解釋臺灣病患的病痛經驗中的複雜面向,疾病也不會因個體生命的死亡而消失,病痛更無法單以醫療角度來解釋個體經歷的疾病經驗。南方的病痛經驗與階級、性別、年齡等社會差異往往交織在一起,罹患同一種疾病的病痛經驗也存在差異化。
交織中的病痛經驗,好「難」?它是一種活生生的身體感受,一種交織著醫療論述、社會論述、文化建構的複雜體,一種形塑病患、治療者、性別的身份建構。沒有起點,總盼望病癒的到來,然而病痛經驗往往不會因為病癒或死亡而消逝。透過醫療人類學和現象學的取徑,三篇論文探討精神科醫師、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女性、紅斑性狼瘡女性的病痛經驗的交織性,如何與病痛共處?如何協調和因應交織化的病痛和身體感受?又如何理解變化中的身體和病痛?
關鍵字:病痛、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性別、具身性(體現)(embodiment)、 現象學(phenomenology)
籌組人*及主持人◎
劉子愷*◎/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兩種心靈的具身性:具有精神疾病經驗的精神科醫師的現象學探究
張復舜/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精神科醫師
摘要
此文章的研究目的是考察精神科醫師在罹患精神疾病的經驗以及前後變化的現象學,並考察病痛經驗(illness experience)如何與其既有的專業文化、專家技能共同作用,生成新的具身化知識(embodied knowledge),進而影響其治療實作。
本文首先回顧了「病者—治療者」雙重身份的相關文獻,指出過去研究者多關注於罹患精神疾病的治療者是否會導致其不適任治療工作。本文的研究方法為訪談罹患過精神疾病的精神科醫師,使用現象學還原方法分析和捕捉這種雙重身份交織的活生生的經驗,並探問此「雙重身份」的影響。接著以譚亞.魯爾曼在《兩種心靈》中所使用的「生物精神醫學」和「動力式精神醫學」兩種理念型,分析精神科醫師可能如何將其病痛經驗和專家技能整合於其臨床實作之中。
最後,本文提出此篇文章可能的幾點貢獻與意義:1. 本篇為第一篇用現象學探究治療者的病痛經驗,以及探究新的具身化知識是否及如何形成實作上的改變;2. 過去對於精神醫學的批判,多半是指向其治療模式往往缺乏心理及社會面相,然而透過訪談精神科醫師的罹病經驗,可以取得雙重身分的綜合性和關係性的視野,作者將此種具身性稱為「互為主體的具身性」(intersubjective embodiment),即交織的醫者及病者經驗;3. 作者指出「互為主體的具身性」概念可以進一步用於研究不同雙重身份的組合,亦可為消弭多種二分法做出進一步的貢獻。
關鍵字:精神醫學、病痛經驗、現象學、活生生經驗、具身化知識(embodied knowledge)、互為主體性
成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女性的身體經驗探究:以女性主義現象學取徑
蔡宜庭/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家庭諮商與輔導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旨在探究成年後被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的女性之身體經驗。首先,透過梳理過往成人ADHD的生物醫學論述和醫療化論述,本文指出生物醫學論述多認為ADHD為一種神經認知行為的發展障礙,且多以症狀描述典型個案;而醫療化的論點則多批判成人的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在醫療化的走向中被納入醫療範疇,忽視社會—心理介入的可能。而後,透過女性主義現象學的框架,筆者嘗試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書寫活生生的身體(lived body)經驗如何在各種社會情境中交織,並指出診斷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具體呈現成人ADHD女性其意識與身體之現象意義與結構。最後,本文嘗試提出這些經驗經現象學還原後,擴充現有認識的可能。
關鍵字:成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病痛經驗、現象學
傾聽身體的眾聲喧嘩:臺灣紅斑性狼瘡年輕女性的複數身體
林佳妤/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本文欲探討患有紅斑性狼瘡之臺灣女性如何從感官經驗感受社會的疾病凝視以及對自我身體的期待,並從中覺察自身同時擁有女性身份與病患身份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使本己身體成為集結疾病、性別、自我認同、社會凝視的一種複數身體,面對這些交織而非完全融合的複數化女性身體,患有紅斑性狼瘡的女性如何回應交織化的醫療論述、性別論述和社會凝視論述,她們又如何協調和處理這些不同論述和需求之間的落差和衝突,形塑複數化女性身體的自我認同。在這樣的複數身體狀態下,這些女性患者又是如何突破疾病的生理限制與權威的醫學論述,在不同的身體需求中追求自我認同與期待。
本研究希望能跳脫醫學研究中以症狀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方法,轉為以患者的病程「經驗」的主觀詮釋為主,採用半結構式訪談、談話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欲以性別的「展演性」(performativity)理論(Butler 1988)討論女性身體的展現,以及以「對話性」(dialogism)和「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理論(Bakhtin 1981)討論女性紅斑性狼瘡患者遊走在不同身份認同和論述間,她們所理解和感受的複數身體的交織化和差異化。一方面探討醫療論述如何界定紅斑性狼瘡身體和病徵,女性紅斑性狼瘡患者如何面對這樣的醫療論述,以及她們又如何面對因身體外觀變化和相關病徵而衍生的社會凝視。另一方面,承載由女性身份、疾病需求、自我期待所構成的生理和心理的複數身體,紅斑性狼瘡女性的患者如何從中進行協調,採取哪些行動因應複數身體的交織化。
關鍵字:交織性、複數身體、眾聲喧嘩、紅斑性狼瘡、展演性
評論人
邱大昕/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王心運/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與教育學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