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與議事規則暨與會者須知
場次摘要
植物在大自然中具有植物本身的特性,透過人類在儀式中與飲食中的運用,產生許多容易被忽略與被誤解的可能,本panel三篇論文透過紮實的田野工作,探詢人與植物之間的多元關係面貌。第一篇《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作者李秋雲(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與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透過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說明飲食選擇,以進一步探詢飲食人類學最根本的問題。第二篇《鄒族傳統植物在儀式上的應用》,作者高淑蘭(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所研究生),在鄒族的傳統儀式中重新看見植物的角色,釐清植物在醫療的意義外,存在更多類型力量的展現。第三篇《荖葉之南,檳榔之西:荖葉好南與好難》,作者張育銓(臺東大學公事系教授),透過國外案例說明台灣為何跟世界的荖葉風潮相反,極力說服農民轉作,並污名化荖葉。
關鍵字:蘭嶼達悟族、鄒族、荖葉
籌組人*及主持人◎
張育銓*◎/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論文篇目及發表人
蘭嶼達悟族的米食接觸歷程
李秋雲/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碩士
張瑋琦/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摘要
達悟族傳統主食為芋頭及地瓜,食用白米的歷史不悠久。自族人開始與白米接觸到每日食用的現今僅約120年,甚至僅經歷約70年,白米的角色就從特殊食材轉變成大多數族人的日常主食了。白米影響達悟族的飲食變遷並非一朝一夕所成,需從歷史脈絡去追尋族人的身體經驗,無法單憑檢討現在重不重視與頭文化來解釋之。 本文聚焦於達悟族如何適應白米這個外來食材,取代芋頭成為日常主食的歷程。本文分作三個時期進行討論:「不食白米期(1895年以前)」、「米食引入期(1895-1945年)」以及「米食盛行期(1945年至今)」。 針對達悟族「mogis(白米,達悟語)」一詞的來源,多位學者都表示無法得知源自何處,且與鄰近的南島語族語系全然不同。本研究進行地圖分析及歷史資料分析,以探討「mogis」一詞的可能來源。1895年以前,雖曾有西班牙人、荷蘭人、美國人、漢人、巴丹島人的登島紀錄,但幾乎沒有白米交流的事實,族人仍沒有食用白米,可稱作「不食白米期」。其中荷蘭語中的米、稻米、米飯等詞為「rijst」,發音與mogis 尾音相像,達悟族是否從荷蘭東印度公司登島時習得白米的詞彙? 1895至1945年期間,日本軍方及學者針對蘭嶼展開多項研究,與族人有比較緊密的接觸,除了給予工作者白米作為酬勞,亦將族人帶往台灣本島進行觀光。這時期雖與白米有所接觸但生活中依然沒有依賴白米,可稱作「米食引入期」。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外移人員及宗教進駐,同時受到族人前往台灣本島工作、現代化發展及國家政策的影響,白米在族人的生活中奠定成為「必需食材」基礎。此時,全島通電、電冰箱的運入、交通運輸便利、餐廳設立更多,使得白米與族人的關係更加密不可分,可稱作「米食盛行期」。其中依據族人被動取得或主動攝取白米的程度高低,又可分成三個階段:1945-1970年間因宗教發給救濟品、打架取得賠償品、協助傳道發給白米,屬被動取得;1970-1990年間因交通發展、經濟模式改變,大多族人前往台灣本島就學就業後返鄉,將食米經驗帶入生活,屬主動取得;1990年後,白米已然嵌入生活中成為了大多族人的日常主食。 現今,大部分達悟族長輩仍以芋頭及地瓜為主食,但接受長照照顧者或因年長而無法到田裡農務的長者會隨家人食米。若同住家中仍種植芋頭,從台灣本島回流者亦能日常食用芋頭,若家中無種植芋頭者,回流者大多趨向日常食用白米飯。其次,若家庭對食用芋頭的支持度較弱,將促使孩童直接選擇米食。
關鍵字:蘭嶼(紅頭嶼)、達悟(雅美)、白米、飲食選擇
鄒族傳統植物在儀式上的應用
高淑蘭/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南島文化研究碩士班研究生
摘要
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原住民族群在部落的生活型態一直都是被主流社會所影響,這些不斷流動的日常可以在鄒族社會中看出,例如農事上的耕作或是宗教上的捨離,因為生活的日常受到改變,我們也間接被迫給予自然環境中的植物貼上「有價值/意義」跟「沒價值/意義」的標籤,如果不需要就會逐漸被遺忘,但是我們應該真正要省思的事情應該是,植物本身的價值並非只限制於植物對於人體上的應用是否有達到醫療上的療效,應當也要把植物提升為一種民族性的精神指標,植物本身或許無法用言語表達情緒,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植物本身有能量存在,所以我們在儀式上使用的植物,可能多少會與人體的能量產生連結,或許未來也可以逐步針對植物與受訪者之間的能量關係,觀察兩者之間是否能因為能量的交流,進而讓彼此互相感應?又或者進入到儀式空間的時候,執行者其實可以感知到儀式的能量正在運作,某一部分也是透過植物的帶領下,才得以打開這個空間。
關鍵字:鄒族植物、儀式、醫療用植物
荖葉之南,檳榔之西:荖葉好南與好難
張育銓/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副教授
摘要
作為南方熱帶與亞熱帶植物的荖葉,在印度與孟加拉接界的小村莊,那邊種植荖葉的人跟我說:「荖葉是窮人的便當」。在印尼一個推廣生化產品的員工跟我說:「荖葉是上天給女人的禮物」。於是,我好奇,台灣人認為荖葉是什麼?正當聯合國透過鼓勵種植荖葉作為扶貧的策略,當國際荖葉貿易逐漸上升,當荖葉生化的產品越來越多元,當荖葉餐飲進入很難訂位的米其林餐廳,台灣的荖葉種植集中在南方,同時政府透過許多管道宣導荖葉是不好的,是有害健康的作物,鼓勵農民轉作。記得村上春樹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一書透過男女主角說明一種義無反顧的情感追尋,「最後只有沙漠留下」、「我心目中是沒有中間性的,在中間性的東西不存在的地方,中間也不存在。所以你要嘛就全部接受我,或者不要我,只能有其中之一。」是什麼樣的機制使得我們、使得荖葉陷入這種好南與好難的情境。無法簡單說清楚,至少可以用輕文學的角度來好好聊一聊。
關鍵字:荖葉、檳榔、在地知識、好難
評論人
黃舒楣/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