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無法見到的生物體,涵蓋五大類:細菌、原生生物、藻類、病毒、真菌。
1.以接種環由平板培養基上,取出大腸桿菌之單一菌落,置於LB培養液中,注意將接種環上沾有之菌落,完全打入培養液中,並混和均勻。
2.於37度震盪培養箱中培養,隔週觀察細菌生長的情形。
1.以微量吸管吸取0.1ml的大腸桿菌稀釋菌液,滴於LB Plate上
2.取三角玻棒,先置於95%酒精燒杯中,取出過火使酒精燃盡,待玻棒冷卻後,右手持玻棒混和菌液,左手則旋轉LB Plate,將0.1ml的菌液分布均勻於LB Plate上。
3.將菌盤倒放,置於37度培養箱內培養,隔週觀察細菌菌落之形成,同時作為實驗二紫外光照射實驗的對照組。
1.以滅菌接種環挑取大腸桿菌單一菌落,於LB Plate上沿平行線將菌落劃開,此為第一區。
2.將接種環以酒精燒紅,殺死上面沾有之細菌,冷卻後再由劃過之第一區內,沾取少部分之菌落,將Plate輕轉90度,亦以平行線劃開,此為第二區。
3.依同法再由第二區劃出第三區
4.最後一區劃線時,線條盡量拉開,不可太過密集。
5.將菌盤倒放,置於37度培養箱內培養,可得到分散之單一菌落。
實驗記錄
菌落懸浮法
塗抹法
分區畫線法
(一)紫外光照射
對照組(未曬太陽)
五分鐘
二十分鐘
曬太陽中的培養基
(二)抗生素或市售消毒產品感受性試驗
抑菌圈的測量:
(1)抑菌圈直徑大於12mm,代表沒有抗生素活性。
(2)抑菌圈直徑介於12-16mm,代表有中度的抗生素活性。
(3)抑菌圈直徑大於16mm,代表有高度的抗生素活性。
抑菌圈實驗培養結果
(一)簡單染色 (Simple staining)
1.使用熱固定法固定大腸桿菌於玻片上。
2.使用結晶紫滴2-3滴於玻片上,靜置一分鐘。
3.在染槽上用蒸餾水洗滌瓶將多餘的染劑沖掉。
4.蓋上蓋玻片,使用顯微鏡觀察菌體的型態和顏色並拍照。
5.使用100X油鏡觀察
此染色法中,細菌抹片僅用於一種染料染色,多用於觀察細菌外型、菌體排列狀態。因細菌核酸與細胞壁某些成分帶有負電荷,對呈色原之陽電荷(結晶紫)富強烈之吸引及結合力,故得使細菌呈紫色。
(二)負染色 (Negative staining)
1.取一滴Nigrosin染劑於載玻片邊緣
2.使用接種環勾一點E.coli菌體置油染劑中混和均勻。
3.使用另一片乾淨玻片,將染劑與菌體混和液平推,使樣品由濃漸淡。
4.將蓋玻片覆蓋在較淡處,使用顯微鏡觀察菌體並拍照。
負染色之實際應用有二,一為標本不需以熱固定,細胞不至因化學藥物之影響而變形,可觀其自然之大小與型態,二乃可藉以觀察不易染色之細菌如螺旋菌。 負染色需用酸性染料,因細菌體表帶負電荷,而酸性染料之呈色原(chromogen)也帶負電荷,故不能滲入細胞內,因此未經染色之細胞即藉染色之背景而顯現之。
(三)革蘭氏染色
利用細菌細胞壁結構的不同,藉染色結果可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對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有廣泛用途。
1. 將此玻片平放,先以 2% Crystal Violet 染液作用10秒鐘,再以蒸餾水將剩餘染料沖洗去除。
2. 加入 Gram Iodine 媒染劑(Mordant),作用10秒鐘,用水沖洗。
3. 再以 95%酒精進行脫色作用。作用10秒鐘,用水沖洗。
4. 加入第二種染液 Safranin (Counterstain),繼續作用10秒鐘後, 用水沖掉多餘之染料,以濾紙吸去玻片上之水份,於顯微鏡以 100 倍油鏡下仔細觀察,並記錄細胞之外形與顏色
過程使用的染劑及細菌呈色整理
細胞壁成分
a.交錯複雜、厚實緊密的肽聚醣
b. 脂質含量低
細胞壁成分
a. 肽聚糖較薄
b. 脂多醣
c.雙層脂質外膜
1.試述細胞壁構造如何影響格蘭氏染色結果?
因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薄,含有脂多醣,較無法與結晶紫緊密結合,所以容易被酒精脫色並被Safranin染為紅色;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厚,有複雜的肽聚醣、含有較少脂質,能與結晶紫緊密結合,遇到酒精後不易脫色,故為結晶紫的紫藍色。
2.革蘭氏染色步驟中最重要的步驟為何? 請解釋理由?
脫色。脫色可使革蘭氏陽性菌與陰性菌最後的呈色不同,進而區分兩者。但脫色時間過短會使革蘭氏陰性菌也會被染成陽性菌;脫色時間過久會使革蘭氏 陽性菌變成革蘭氏陰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