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 Network 在低调与开放并存的风格下,用不到两周时间成长为百万级用户的去中心化网络。本篇深度拆解其 Phase 1 的挖矿机制、代币经济模型、即将到来的测试网,以及神秘的匿名团队为何依然坚持“全透明”开源。
Ice Network 启动仅十四天,注册与活跃矿工突破 1,000,000,成为 2025 年初加密圈增长最快的移动端矿场之一。
动态减半机制:最初基准速率 16 ICE/小时。系统以过去七天平均日活矿工为计算依据,每触发一次门槛即减半,矿工越多,产出越快递减。
已公布的二次减半:官方在 X(原 Twitter)上首次披露第二阶段减半数据,社区热烈讨论每日活跃门槛是否已逼近 60 万。
经济杠杆三七开:30 % 产量用于推荐奖励,70 % 由个人算力决定,防止巨鲸垄断,保持去中心化。
Ice Network 并未提前公布硬性上限,而是依据 Phase 1 终局数据做最终算定。决定 ICE 总量的三大变量,分别是注册总量、活跃矿工数与“惩罚”规则。
注册总量
系统每日快照,注册但未激活 24 小时即标记为非活跃,这条规则将直接影响“可流通基数”。
活跃矿工数
开挖后若连续 3 天无点击,则被slashing(余额清零),从而减少潜在抛压。
事件加权系数
官方设置了额外的加成、惩罚以及节点质押比例,以此把“早期矿工红利”和“后期矿工激励”做好平衡。
团队将在此后每周五发布《矿工贡献与预质押报告》,用链上 Merkle 证明方式公开展示各地址可领 ICE 数量,进一步降低市场疑虑。
在 X Spaces 的 AMA 中,核心开发者透露 测试网启用的日期已进入最后校准。与同名项目的封闭策略不同,Ice Network 采取以下开放式路线:
自由验证节点 谁都能跑,只要拥有足量质押 ICE。
公开开发 SDK dApp 开发者可直接调用链原生的合约模板,首批示范案例涵盖去中心化社交、分布式存储与微支付通道。
主网硬时间:2025-10-07 不延期、不封闭,快照资产即可映射。
随着测试网落地,《白皮书》与完整路线图也会同步更新到官网 GitHub。对开发者而言,这是一个弯道超车的窗口期;对普通用户,则是了解经济模型分红的唯一公开渠道。
匿名是区块链的老传统,但“Ice Network 团队”将匿名与透明做了极致对立统一。
代码开源 100 % MIT 协议,任何人均可审计、Fork、贡献 PR。
无私募、无预售、无 IEO 团队明文禁止任何形式的一级市场卖出;所有 ICE 只能通过移动端免费挖矿获得。
安全与家庭因素 核心成员在公开信中解释:身处不同司法辖区,身份泄露或导致家人受到不必要关注。
不回应噪音 推特置顶帖直言“拒绝一切无谓口水战”。只吸纳有建设性建议的贡献者,社群文化以技术交付为主轴。
通过邀请码注册账号(老用户每人初始 1 枚邀请额度)。
每 24 小时点一次挖矿按钮,避免 slashing。
利用“小队”功能,把朋友拉进来,提升个人 25 % 的算力加成。
最低门槛:一部安卓 8.0 以上手机,或苹果系统使用轻量版网页端即可完成全部操作。
Q1:ICE 是否可以直接上交易所交易?
A:目前仍然处于 Phase 1 挖矿阶段,所有代币仍处于锁仓状态。主网于 2025 年 10 月 7 日启动后,才会开放链上转账与后续流动性对接。
Q2:我的余额被“slashed”了还能找回吗?
A:无法找回。系统每 72 小时检查一次活跃状态,建议设置固定时间提醒点击挖矿按钮。
Q3:测试网参与需要质押多少 ICE 才能跑节点?
A:官方暂未披露确切门槛,根据 AMA 透露,预计范围为 1,000 – 5,000 枚不等,具体以审计后的经济模型为准。
Q4:ICE 会不会像某些同类项目一样转到封闭主网?
A:不会。团队已声明沿用公开主网,并在 10 月固定日期启动;资料将由独立第三方加密安全公司做审计披露。
Q5:ICE 总供应量会超过 100 亿枚吗?
A:极大可能低于该数值,因为 slashing+活跃门槛把“僵尸账户”收益实时回收。具体数据将在 Phase 1 结束后公布,届时供应上限才会确定。
Q6:我可以注册多个账号吗?
A:官方禁止同设备重复注册和设备农场行为,一经检测到多开立即清零奖励。合理做法是拓展真实用户并构建高质量微社区。
Ice Network 的故事还在第一幕:百万社区基数、动态减半悬念、即将到来的测试网、匿名化运作与开源哲学。Phase 1 只是一个启动器,真正的高潮,是 2025 年 10 月 7 日那一声主网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