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時代

第一代電腦(1946~1958)

ENIAC 誕生於二戰時期, 約使用18000個真空管,重30t,但每秒只能執行300個乘法,以現在來看,既笨重又不聰明,但他卻引領人類進入電腦的新時代。

第二代電腦(1959~1964)

1948年美國科學家發明了電晶體,比真空管省電、耐用,很快就取代真空管,成為電腦的基本組成零件。他們因此獲得諾貝爾獎。1954年他們使用800個電晶體完成一部電腦。

第三代電腦(1965~1970)

積體電路(IC)的發明,將電阻、電晶體等電子元件濃縮在一個微小晶片上,使電腦體積縮小、運算速度也增快。美國Intel公司Hoff在1969年設計出第一顆微處理器。

第四代電腦(1970年後)

IC進化成一個晶片內可以容納上萬個電子元件的超大型體電路VLSI。以此技術製造的電腦,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價格更便宜,加上軟體的配合,使電腦普及到生活中。

資料來源:普通高級中學 資訊科技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