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時代

一代:ENIAC(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1946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所製作出來的世上第一台最大的電子計算機,主要的特色是其使用真空管所構成。主要用途是計算軍事火砲的彈道。缺點是耗電量大、占空間、速度慢、易故障。

二代:TRADIC(電晶體電腦)

1948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出電晶體,使電腦所需空間大、散熱不佳、計算速度不夠快速、耗電量大等問題大幅改善,最後於1954貝爾實驗室使用電晶體組裝出性能更佳的第一部使用電晶體製程的電腦TRADIC。

三代:IC(積體電路)

1958年由美國物理學家傑克·基爾比發明近代積體電路,1964年再由美國IBM公司成功將積體電路應用在電腦。IC(積體電路)主要是由矽構成,是一種能傳導電流的晶體,一片IC將所有電阻、電晶體、二極體包括在內。不僅體積小且計算速度更快,使電腦方便許多。

四代:VLSI(超大型體積電路)

1975年VLSI(超大型體積電路)正式完成,是IC的加強版,其特色是以半導體作為內部記憶體,跟IC一樣把所有電子元件濃縮在晶片上,但是能容納的數量遠超過IC。體積更小、價格更便宜、速度更快是其最大的優點,因而廣泛運用在現代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