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時代


第一代電腦

真空管為電子元件電腦,共用了18800個真 空管,但還無法處理高水準的工作。

作為控制方式的程式全部記憶於計算機的內部。以執行計算處理的方式,稱為內藏程式方式由 劍橋大學所完成的EDSAC,

第二代電腦

西元1948年J.Bardeen、H. W. Brattain和W. Shockley共同發展出電晶體,電腦的體積變小,重量變輕,而起省電,故障率降低,計算能力更快。這電腦用了800個電晶體所製造出來,對未來的資訊工業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第三代電腦

西元1964年,美國IBM公司積體電路設計成功的IBM SYSTEM-360型電腦,西元1959年,德州儀器和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共同推出積體電路。它由矽作成,是一種能傳導電流的晶體,一片比八分之一英吋還小的晶片上,包含了幾百個電子原件,構成一個完整的電子電路。使用三千三百萬個小時後,才可能發生故障,因此耗用能源少,價格更為低廉。

第四代電腦

西元1975年,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完成,一片積體電路晶片可裝進上萬個電子原件,體積比第一代電腦小了數百倍,計算速度卻快了千倍以上。它促進了設計電子電路、資料通訊、計算機軟硬體和輸入/輸出裝置的長遠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