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任务是跨越三种沟通模式,从真实语料中提炼出的、接近实际生活的课上、课下活动或任务系列,也是一种反映学习者任务使用能力的综合评估手段。每个真实任务可以不同的沟通模式呈现,都可携带数量不等、形式不同的子任务。如去上海短期游学前的酒店预定,这一任务是一个与预定旅馆相关的真实任务,其中有几个子任务:1)网上阅读有关不同酒店的资料,了解、列举不同酒店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服务质量、人文历史等,2)通过讨论,比较,排列出酒店的选择顺序,决定最后的选择,3)填写网上酒店预订单或电话预订房间、网上或电话付费及撰写宿后网评等。除了不同沟通模式和子任务外,真实任务具有清楚的语言使用目的(如阅读了解、评选、预定、评论等),携带了与内容相关的交际功能(如列举、比较、填写、预付、撰写)、语言形式(酒店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建筑风格的描述词汇及结构、比较词汇及结构,填写预订单及电话预订的句式和程式,评论酒店服务质量的常用表达等)、语境(中国的酒店特点、预订及网评方式)等。
很明显,真实任务及其子任务涉及各种交际功能、沟通模式、知识、技能,不可能让学习者一次学会,须分解为更小的任务单位来学习,因此有了任务框架的必要性。
任务框架是支撑真实任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反映任务的基本构架和不同交际功能,也是为真实任务能力做准备而设计的课堂练习活动。框架活动可以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为任务要素服务的加强型框架活动,通常只携带一到两个功能,是放在要素提问练习之后用来加强刚学过的短语、句式、或程式的生生互动活动;另一种是为真实任务服务的扩展型框架活动,通常携带至少两个或多个功能,多数放在加强型框架活动之后或真实任务前使用。以上提到的“预定在上海的酒店” 涉及到 3 个子任务。每一个子任务又须通过不同任务框架建立整合, 如第一个子任务可根据其功能分解出两个框架:1)根据阅读资料,描述酒店的地理位置、建筑风格、服务质量;2)列举每个酒店的不同特点。这些任务框架通常有一、两个或两个以上交际功能,可以用来组织小型课堂活动来为完成真实任务做准备。如采用问卷调查或采访让学习者描述、比较酒店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这个任务框架,除了交际功能外(描述、比较),还携带了特定的沟通模式、语言形式,可视为独立的任务框架在课上或课下分别练习。再如网上预订或电话预订酒店房间都可是独立的任务框架,一个是书面、非即时沟通;一个是口语、即时沟通,所用的沟通模式,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都需要进行有语境的一一学习、重复及扩展练习。
任务要素是指完成一个任务所需的核心文化知识、重要关键词、必用的相关语言结构和交际策略。要素是在真实任务和任务框架基础上提炼出的、为特定任务的内容、文化概念、交际功能服务的一系列语言形式、策略等。任务要素的概念在前面有所讨论(Loschky & Bley-Vroman, 1993; Ortega, 2007),包括挑选要素的三个宏观标准(对任务完成起关键性、有用性、地道性作用) 和要素的三个具体组成部分:1)语言形式(包括短语、句式、程式[1]、段落、篇章等),如在“解释中国的标语、广告”这一功能时,需要使用短语“标语和广告、政治性、道德性、教训人、商业信息”,句式“教…怎么做…,有…的意味/口气,提供…信息,跟…有关”等;2)交际策略(包括推理、区分标语的主次意义、澄清、预测,解释标语的政治、社会意义,迂回表达标语或利用语境、背景知识组织篇章层面的关于中国特色的标语文化,能复述重复、自我修正等),如说明“请勿…”时使用的迂回策略,就是“请不要…”;3)跨文化交际概念或意识(认同、比较不同文化)。如中国特色的标语及其背后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以上列举的任务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关键、有用、地道”的标准,涵盖了要素的三个组成部分,对完成“解释、说明中国的标语、 广告”这一功能十分关键。如果学习者不会使用以上任务要素,就很难把话题谈得地道,准确。这些看起来较小的任务要素单位在任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须投入专门的教学时间,让学习者以语块的形式一个一个地学,反复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把这些任务要素自然地应用到任务中。
[1] 程式是指交流表达中固定使用的对话交焕方式或表达方式,如“谢谢”的回答是“不客气”而不能是“没关系”,报告的结束语常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的报告到此结束,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