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及應對
於是次的研習過程當中,在組裝植物牆模型時,我們遇到最大的難題便是難以保持牆體模型的平衡:因為除了牆體本身,亦要加裝植物架、活動式軌道、電路系統等不等組件,令牆體容易傾側翻倒,也沒有足夠的位置放置我們所需的設備,令植物牆可以兼備活動式構造及我們預期中的自動化功能。
經過不斷的討論,我們決定利較為寬闊的腳架來降低模型的重心,使牆體模型可以更為穩定地直立於枱面上;而在安置組件方面,我們則採用了夾層式的設計,加厚牆體與活動軌道的內側的空間,令所需的組件都能安裝於牆體模型上。
建議及改善
我們明白現時的設計會令建築牆身的厚度增加,會加重大廈的承重負擔,因此在實際應用上有一定的限制:必需採用質量較輕但足夠堅固的材質建構這幅植物牆,水槽位置也應另放於地面其他位置,而非附於植物牆上。我們期望經改良後的植物牆設計能夠在現實環境中試用,以實地檢測其降低空氣污染水平的成效。
此外,空氣污染物除了可吸入懸浮粒子及微細懸浮粒子,亦包括其他各種化合物,例如於前段提及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我們希望於未來繼續改良設計,於植物牆上亦加入清除其他化合物的設備,令整體空氣污染水平可以進一步下降。
總結
我們於植物牆模型上加上霧化裝置,能夠在懸浮粒子濃度水平較高時,於較短時間內降低空氣污染的水平;其他自動化程式亦能有效協助管理者打理植物牆。希望我們的設計能為建設中的建築或道路分隔牆提供參考,讓綠色建設的元素能夠融入在市區重建或新社區發展當中,協助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使香港成為一座擁有清新空氣的國際都會。
學生感想
5A 陳芮依:
我認為這次的探究活動不僅要發揮創意,也讓我學會如何將不同範疇的知識綜合並加以實踐,更令我明白到合作、分享和交流是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能夠擴闊我的思維邊界。
5A 尹雪僑:
在這次探究的過程中,我不僅提升了編程能力,更培養了環保意識,明白綠化環境對市民健康的重要性。期待未來能參與更多結合科技與永續發展的活動,為建設更美好的城市環境貢獻一分力。
5A 楊子萱:
我們在製作植物牆模型的過程中花費了不少時間,反覆測試感應器的準確度和成效,但這也讓我明白到在工程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透過反覆試驗來調整設計,最終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
5A 楊悦澄:
我認為在是次的探究過程中,最大的得着是讓我領略從書本中上學習到的知識,最後必須通過實踐來了解在真實世界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汲取經驗並不斷改良,才能夠真實地應用於生活中。
6A 張曉祈:
這次探究過程中最困難的地方是製作植物牆的模型,因為它的結構十分複雜,且每部分也會遇上不同的問題。幸而我們並沒有氣餒,把模型拆分為不同的小部分來完成,最終通過合作解決難題。
6E 伍澄楠:
這次製作植物牆的經驗讓我獲益良多,最大的得着是能夠培養耐性和學會團隊合作。過程中雖然遇到結構不穩定的問題,但通過討論和調整設計,我們最終克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