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及應對
在是次的研習過程中,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對排水系統的了解不足。在現實環境中,渠道大多以封閉式的設計埋藏於地下,我們只可以觀察現時排水系統中渠口部分的情形,但難以掌握其完整的運作方式,因此我們只能夠透過於互聯網蒐集資訊,以對這個複雜的地下系統有更深入的了解。
而在製作過程中,我們亦未曾設計過機械臂,因此老師花了不少時間讓我們了解機械臂的運作原理,我們在搭建機械臂後,亦轉移於 Scratch 中學習的編程知識及運算思維,來編寫機械臂馬達的運轉程式編碼,最終成功製出能推送垃圾的自動化裝置。
建議及改善
我們現時的設計只針對排水系統中的單一渠口作改善,如果要把我們的智能渠道系統套用到現實環境中,可能會使排水系統的建設成本被大幅提高。除此之外,透過物聯網發送提示,以提醒清潔工人清理可能被堵塞的渠道的運作方式,是否能有效提高清潔工人的工作效率,這一點於我們這次的設計實驗中亦未能夠被檢驗。
因此,我們建議把我們的智能渠道系統建設於現時的水浸黑點,例如黃大仙、柴灣、西貢等地點作優先試行,以收集更真實的數據來檢測我們的設計成效,亦希望能夠於真實環境中發現更多在實驗環境中未及發現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改良我們的設計,提升我們設計渠道的運作效能。
總結
我們的設計能夠有效減少渠道內的疏水通道被阻塞的情況,雖然設計難以即時獲得廣泛性的採用,但可以優先考慮改良水浸黑點的渠道設計,或是在新發展區中採用此設計,以減少將來水浸出現的機率,或是降低水浸發生時的嚴重程度。
希望我們設計的智能渠道能為香港出一分力,減少日後暴雨對香港造成的破壞及影響,保障市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就好像中國古時候的大禹一樣,透過「治水」來保衞我們的城市和國家。
學生感想
5A 陳靖熙:
我認為我們要考慮可能會有小動物誤闖入渠道。除了可能會影響渠道運作,還可能會弄傷小型動物。我建議我們可以在模型內加設生物探測器和揚聲器,當感應到有生物靠近時,便播放適量的音響來嚇退接近渠道的小動物。
5A 張曉祈:
在製作模型的過程中,我們善用到工程設計的思維,從發現問題開始、繪製設計圖、再製作實體模型,每次未達到理想的狀態時我們會反覆修改,最後達到大家都滿意的成果,讓我明白到在工程設計中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5A 紀君陶:
在經過這次的活動後,我認為我最大的得着是學會了怎樣運用micro:bit進行編程。而在構思的過程和製作模型的階段,也有效訓練我們團體合作的精神,同時讓我們發揮各自的所長。
5A 羅崇一: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遇到不少困難,例如:摩打無法推動裝置,或製作模型時無法牢固黏合組件等。幸好經過老師的指導和反覆嘗試,我們終於能夠完成現時這個符合我們要求的渠道模型。
6A 楊鼎賢:
我認為這次的活動中最有趣的是機械臂推進器,它能有效地把垃圾推到收集空間內,十分有趣。這次的活動令我受益匪淺,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會參與 STEAM 產品製作的活動,使我能發掘更多生活中不同問題的解決方案。
6D 李卓謙:
我認為這次模型製作時,我們必須逐個部分探索如何實現渠道內不同的功能,而且這次的模型運用的材料,許多都是我們不會經常接觸到的,所以製作上有一定的難度。經過堅持不懈地嘗試和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們才能夠完成現時這個符合我們要求的渠道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