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課程重視將慨念及技能在現今世界實踐,選修本科的學生經常藉著不同的參觀、考察及交流活動擴闊視野。
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舉辦、優質教育基金資助的 「製作自動氣象儀」工作坊,這次活動結合Stem教育,製作微型氣象儀,並透過實際運用,用氣象儀分析和收集各項數據,進一步加深對微氣候課題的認識。
中銀香港「全城綠活」嘉年華
中五級學生參與了中銀香港舉辦的「全城綠活」嘉年華開幕典禮,了解本地在綠色建築方面的最新發展。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到可持續城市生活的實踐方法,也提升了他們作為地球公民的環保意識與責任感。
南豐紗廠參觀
地理學會與中史學會攜手舉辦南豐紗廠參觀活動,學生從地理與中史雙重角度了解香港城市發展與工業轉型的過程。活動中,學生實地走訪這座由舊式紡織工廠活化而成的文化創意空間,觀察其建築保育手法、環境規劃與可持續發展的元素。
地理學會亦安排中五級學生參與荃灣城市考察,實地探索都市環境中的微氣候特徵。學生透過觀察不同區域的溫度、風速、日照與建築分佈等因素,深入了解城市熱島效應的形成原因及其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考察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各種儀器記錄數據及進行小組討論,從中培養地理考察與專題研習的能力。
地理學會一直透過多樣化的活動,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認識與興趣。學會定期舉辦以拼圖、桌遊及模型製作等主題活動,將地理學習元素融入趣味活動當中,學生可在歡樂氛圍中輕鬆學習地理。
中六級同學參加了「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與「香港地質學會」合辦推出【第二屆全港中學地質大搜查】學界比賽,該活動旨在透過一系列學術活動讓中學生加深認識香港地質獨特之處和整體地理知識。 這次活動中亦前往了馬屎州進行考察,最後亦獲得銅獎作爲嘉許!
「天氣與氣候」問答遊戲比賽及短影片創作比賽2024
中六學生參與「天氣與氣候」問答遊戲比賽及短影片創作比賽。活動旨在加強學生對氣象現象與氣候變化的認識。問答比賽中,學生展現出紮實的地理知識與靈活的應變能力,最終獲得卓越獎殊榮。在短影片創作方面,同學們以「熱帶氣旋」為主題,製作出富教育意義且富有創意的影片,並於比賽中獲得銀獎佳績,成績斐然。
中五級學生前往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學習利用探究為本的方式考察元朗的東頭工業邨。當中學生能了解不同工業地區的類型、特性及區位優勢,並利用地理考察常用的儀器及工具,測量工業邨對環境的影響。過程中需要運用地圖前往指定地區和工業大廈,並利用不同的抽樣方法,在指定地點提取環境數據。
透過這次活動,學生懂得善用儀器收集一手資料,事後亦需分析如何改善收集數據的方法以減少誤差,以及不同抽樣方式的利弊,然後和組員們一同匯報考察的成果。
是次活動在透過探究為本的河流實地考察,來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在學科知識上,學生能初步認識有關河流環境的地理概念。透過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學生能夠理解到河流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實地考察中,學生需要運用地理探究方法進行考察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辨識研究題目、搜集和抽樣數據、運用適當的統計方法和技巧處理、分析及展示數據,並透過闡釋結果及評估整個考察,作出適當的建議以改善日後的考察流程和效果。
此外,幫助學生發展多方面的共通能力包括明辨性思考和解難能力等亦是本實地考察其中一個重要目的,並冀望學生能夠將這些能力轉移及應用於學習其他議題上。在完成考察後,冀望在情意領域方面可培養學生尊重大自然的態度,並讓他們明白保護郊野公園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與「香港地質學會」合辦【第一屆全港中學地質大搜查】學界比賽,旨在透過一系列學術活動讓中學生加深認識香港地質獨特之處和整體地理知識。我們將帶領中學生走訪香港地質熱點,以行動去感染和教育學生地球科學和地質教育的重要性。
「全方位學習」新常態下帶來了「混合式學習」模式,讓學習不再局限於實體書本,結合線上虛擬實境與線下實地考察,讓學生把現實世界和書本知識連接起來,並利用科技的便利達致自主學習。
「地質教育」對中學生尤其重要,除了能夠認識香港外,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觀察力,提升學術與生活技能,以促進個人成長,讓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希望各位校長和老師鼓勵同學參加!
本校參賽同學更獲得銅獎,表現出色。
由嗇色園主辦可觀自然教育中心暨天文館、香港天文台主辦、香港氣象學會及社區天氣資訊網絡協辦的「天氣與氣候」問答遊戲比賽及資訊圖設計比賽2023是一項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比賽,旨在提升學生對香港季節的認識,並藉設計資訊圖提升學生的創意思維及理解各天氣現象背後的意義。本校同學踴躍參加,當中蔡穎詩同學更獲得資訊圖設計比賽銀獎。
「西灣地區復育計劃」(Rehabilitation Project for Sai Wan Area)由2017年2月15日正式展開,是一項由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撥款資助的生態及文化保育項目。項目旨在復育西貢西灣村地區原有的鄉村生態和人文文化,讓同學了解可持續性的保育和低破壞性的發展其實可以並行不悖,透過參加現場的活動,同學有機會親身認識和感受西灣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如網魚和種植等,令西灣地區過去獨特的亦農亦漁的生活文化,藉著展品、遺址、導賞及體驗活動重新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