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輕」方式的雙創教育
沙永傑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榮譽退休教授
近年來,校園裡興起一股「大學生創新創業」熱,許多做法推陳出新,有以「三創」命名者,也有以「雙創」命名者,不一而足。 所謂「三創」,是創意、創新、創業;而「雙創」,則是創新、創業;未來是否有「四創」、「五創」者,尚不得而知。現今,從校園舉辦的各式創意競賽、創業大賽的活動裡可以感受到企業或學校對這項課題的重視。但創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學生沒有資金、沒有社會經驗、沒有人脈,如何避免風險,安全創業,的確值得深思。如果有一種「低風險」、「少資金」的做法可以創業成功,就再好不過了。
近些年有一種新型的創業方式稱之「群眾集資」,也稱「眾籌」(Crowdfunding)。這種方法允許創業者在預設期間內在「集資平臺」預售產品,以確定市場需求。創業者只需籌措少許資金,製作樣品,並將「創作動機」與「作品創意」作成文案,再拍攝二至三分鐘的影片,介紹產品特色,就可在「募資平臺」上籌集資金。「眾籌」的期初成本包括專利申請、樣品製作等費用。為降低風險,創業者可以把這項成本控制在「可接受損失」的範圍內,就算眾籌失敗,損失也不致太大;但如果預售成功,此時,購買材料與生產所需的資金,就是預購者已支付的預付款,都已到位;再利用這筆資金去備料、生產,就可省去在創業前需籌措大筆資金,並可降低預先生產卻無法銷售的風險。這種投入資本少、風險低的創業方式,可稱之「輕資本投入」的創業方式。
其次,再談產品開發。市場上的產品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各行各業,各有不同形式的產品。例如在科技類產品中,有無人駕駛車、三奈米晶片、柔性面板手機等等,生產過程都需要龐大的資金與專業技術,以大學生的能力觀之,實無法開發這類產品;但大學生又要創新創業,「創新的產品」要來自何處呢?
可探討的方向是開發「輕技術含量」的生活商品,就是開發有市場需求,具創意,可以解決生活問題的商品,並且在製造上,僅需使用「傳統技術」即可製造完成;這是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市場上成功的案例很多,例如「自拍桿」,大家都見過並使用過,該產品解決了「群體拍照」的問題。產品結構包含一個伸縮桿,桿子前端有彈性夾爪可以夾住手機,桿上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即可拍照。這個產品解決了拍照的問題,有市場需求,並且使用「傳統技術」,即可製造;因為使用者眾,所以曾獲時代雜誌(TIME)評選為世界最佳發明之一。大學生如果能發明這類「輕技術含量」的產品,既可解決問題,又有市場性,說不定也會登上國際舞臺呢!
十多年來,我在學校教授萃思學(TRIZ)的課程,教課之餘,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動手實作。目前,世界上約有三成的人,在吃飯時,要使用筷子;當筷子放在桌上時,筷尖會接觸到桌面,因而導致「不衛生」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呢?常用的做法是使用「筷架」,將筷子放在筷架上,就可解決問題。但是出門在外,許多場所不提供筷架,甚或在家裡,也不是每餐必備筷架;要如何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呢?能否有一種筷子,其尖端可以懸浮於桌面上呢?
我使用萃思(TRIZ)發明原則中「合併」的原則,將筷子與筷架「合併」在一起,將筷架融入於筷子中段處,做成「微凸」的形式,再計算好筷子的重心,置放時,重心在後,筷子的前端就可懸起,不會接觸到桌面了。
有了想法,其次是製作樣品,我與一位設計師合作,接洽工廠、開模打樣、製作文案、拍攝影片,最後在募資平臺上募集資金。經過兩個多月的集資,成功達標。開發「懸浮筷」所投入的「有限成本」,最後在募資款中回收,並且有一定的獲利。這個案例證明瞭「輕技術含量」與「輕資本投入」的做法是一種可行的創業方式。
談到這裡,「雙輕」方式的雙創教育已經有了輪廓,「雙輕」指的是「輕技術含量」與「輕資本投入」,與高科技業的「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形成對比;這是一種大學生能力所及,可以實踐的創業方式。只要找出問題、確定需求、構思創意、使用現存的技術製作樣本,然後在「募資平臺」上籌集生產資金,賺進第一桶金後,再持續生產銷售,並不斷開發出更多的創意商品,推陳出新,循環為之,創業之路當可愈走愈廣,終會達成以「新創產品」創業的目標。
2022年12月書於新竹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