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幫助孩子,怕是一種剝奪;強迫自己放手,又怕殘忍得不是時候;如何讓孩子自覺特殊、深受賞識,但又不至於是一廂情願的寵溺?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正確建構、提升孩子的「挫折免疫力」?
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AI世界裡如何教育孩子?「胡思亂想」很重要
現在的 AI,其實是 data driven(資料驅動),透過大量的資料訓練一個神經網路的模型,希望這個模型能夠預測你未來的一種方式。小孩子會觀察很重要,因為可能你的未來都是在現在就有了,其實都是 AI 的基本精神......
在台灣好像很少人談論「自我效能」這個詞,我想是因為字面上看不懂,不知道什麼意思,乾脆就忽略算了。於是有些人把「自我效能」跟「自信心」畫上等號,但這樣混為一談,討論到後面肯定歪樓。今天就跟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自我效能,以及如何替自已與孩子建立......
爸爸媽媽們有時候是不是對孩子們使用手機、網路的習慣感到擔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可以來看看這本由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編制的指南喔!
在放了一個放鬆又漫長的假期之後,想到「開學」這件事情是不是覺得痛苦不已?即將面對好久不見的同學、老師,以及等待你已久、那堆積如山的的新課本和考試作業……,而這時,你那蠢蠢欲動的「假期症候群」是不是開始發作了呢?現在開始做好收假的心理準備,才能讓新的學期有個「好的開始」......
國小孩子要培養的是學習的熱情與能力,為了進步一兩分,讓孩子拼命的寫評量,只會扼殺他的學習動力
要讓孩子對學習保有熱情與動力,應該讓孩子讀大量的課外讀物,多運動,多接觸大自然。小學的內容,只要懂了就好,不要為了進步一兩分,讓孩子拼命的寫、寫、寫。更不要便宜行事,以為教孩子,是學校、安親班,和參考書的事,孩子的成長,父母不可以缺席......
考不到80分就覺得很丟臉?孩子自我要求很高、容易自責嗎?請讓他知道:做得好,從不是應該
很多時候,孩提時期的我們一不小心就「內化」了父母的批評,成為負向的內在語言。我們總是以為,童年的傷會隨著年歲增長而慢慢淡忘,但那些父母曾經說過的話語,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們的心裡......
資優生母親的淚水:總會有人責怪我沒逼小孩讀書;李佳燕醫師:不必理會那些七嘴八舌,請放手相信孩子,妳做的夠多了
資優生的母親的淚水是含著什麼呢?
是周遭給與的壓力。
資優生,不等於成績好,不等於考試第一名,不等於可以考上第一志願,不等於人生勝利組,不等於幸福風光過一生......
若等到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才去引導手機的使用,恐怕為時已晚。我的建議是趁孩子還小,還沒吵着要手機時,就必須開始......
一般家長對資優生最大的迷思就是相信「資優生=學科成績優等生」,但其實這中間不是等號。羅怡君提醒孩子就讀資優班其實和就讀音樂班、體育班、美術班一樣⋯⋯
台灣本土病例連日增加,已導致零星班級停課,若疫情更趨嚴重,一但學校大規模停課,學生就必須改採在家線上學習。旅居上海的雙寶娘,去年曾與孩子在家整整上了五個多月的線上課程,她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三點建議......
平板不夠用、這一題爸媽也不懂、怎麼作業又沒交、為什麼又在電腦前坐不住、整天喊無聊、什麼時候可以出去玩……?全球幾十億學生停課在家上學,上億的爸媽都快要瘋了。
顏聖紘是台灣科學界最多粉絲追蹤的網紅生物學家,姊姊顏華容也是台灣少數兼具獨奏和作曲能力的音樂家。他們的父母,如何以「無為教養」,教出兩個資優兒童?
到底什麼是績優呢?難道滿足或達到大人所期待的成就,就是績優?就是成功?關於「成功」,誰可以輕易下定義......
從資優的七大特質談起 ── 求知、完美、專注、理解、好問、敏感、人際
每個資優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這一點,無庸置疑。
什麼樣的小孩會被鑑定為資優生?資優生就是成績好、什麼都會?
父母和老師往往只注意到資優生學業上的需求,卻忽略了社會適應和情緒的問題。由於資優的小孩學習能力大幅超越同年齡的孩子,因此常覺得很寂寞、無趣。資優兒除了卓越的學習績效之外,還有哪些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