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招募廣告經臺北醫學大學暨附屬醫院聯合人體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核准,轉載(貼)不得修改內容
纖維肌痛症又被稱為「神秘的疼痛症」,由於神經系統不正常放電,除了會出現全身性的慢性疼痛外,也時常伴隨疲憊、失眠、記憶混亂、情緒低落或是焦慮等症狀。
纖維肌痛症發生的原因普遍認為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有一定的關聯,由於這些傳導物質的失衡,導致神經系統過度放電,只得痛覺被異常的放大。
纖維肌痛症患者也常常伴隨著緊張性頭痛、偏頭痛、腸躁症、焦慮症、憂鬱症、對於光與聲音敏感等問題。這不是關節炎的一種,但根據研究顯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以及紅斑性狼瘡的患者比較容易患有纖維肌痛症。
纖維肌痛症的「痛」是帶有主觀成分的,難以量化疼痛程度。因此在醫療界有關纖維肌痛症的疾病易有存在爭議。目前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已能確定纖維肌痛患者腦部對於疼痛的敏感。
診斷標準:
只要持續三個月以上廣泛性疼痛,也就是說身體的多部位疼痛,而且也找不到可以解釋這些疼痛的原因,就可以診斷;以及加上抽血及影像醫學檢查,雖然不能直接幫助確診,卻能幫助「排除其他診斷」。
治療纖維肌痛症的方式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佔整體治療的四分之一
以服用止痛藥幫助患者降低發炎與減低疼痛,同時也會開立抗憂鬱劑或是抗癲癇藥物減少放電反應;不要誤會醫師是因為覺得精神有問題才開立抗憂鬱劑或是癲癇藥物呦!
非藥物治療佔整體治療的四分之三
目前「運動」是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包括有氧運動、瑜珈、太極等,再搭配藥物的控制治療效果為佳。加上良好的睡眠對於症狀的改善是有幫助的。
同時可以搭配,物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精神支持、熱浴療法、放鬆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