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原屬新屋鄉隅,由來通學不便,於是地方有志之士,屢次提倡建設學校,以便收容無如俱失,有當基地政經數有十年之久,幸得姜世良公陰隲深脩,派下人福田廣種,將其際祀公業之土地捐獻兩甲,所以獲建學校,煥然一新,厥功告成,有德必銘,有功當法,于今緣資成美之文化正留千秋之芳名。(建校誌)
1951 年(民國 40 年) 9 月 1 日,奉准成立新屋國民學校頭洲分班; 10 月 3 日舉行開學典禮。 1952 年(民國 41 年) 3 月 20 日,頭洲分班新建校舍竣工。 1955 年(民國 44 年) 9 月 1 日,改制為新屋國民學校頭洲分校。 1956 年(民國 45 年) 2 月 1 日,奉准獨立為頭洲國民學校,由朱陳華擔任首任校長。 1964年(民國 53 年) 11 月 1 日,開始辦理學生營養午餐。 1968 年(民國 57 年) 8 月,配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改名為頭洲國民小學。
頭洲地區的孩童於民國三十九年學年度以前入學者,都是跋涉長途前往新屋上學,距離約為五公里左右,莘莘學子確實辛苦,大家都是光腳走路,當年中壢通往新屋的馬路是石子路,盛夏太陽使石頭泥土都會燙腳,嚴冬風雨令皮膚手腳為之破裂。後來政府不斷推廣教育,家長也逐漸意識到教育的重要,乃決定於40. 09. 01. 在頭洲設小學。當時校名為 ”新屋國民學校頭洲分班”,草創之初,一切從零開始。招生兩班,超齡多過適齡(註一),新屋國校派來兩位老師,一位是許榮秋老師(埔頂人),一直在頭洲執教到退休。另一位是魏鳳星老師(頭洲人),僅任教一年即他調。這兩位老師都已退休且都健在。我記得當時新屋國校運來一批課桌椅只夠一班學生用, (我們兩班分上下午兩部制上課),一塊黑板兩盒粉筆,以及兩位老師的辦公桌椅。校地是由新竹北埔姜家的祭祀公業姜世良公捐贈(註二),但有校地無教室,教室則是向黃阿元先生租來的一間農舍。40. 09. 01. 開學,家長帶著學生到校,興高采烈,臨時找了一枝曬衣竹竿掛上國旗再將它斜靠大樹綁緊。沒排隊伍,沒唱國歌,因為大家都不會。就這樣開學了。
註一 : 第一屆有很多超齡同學,有好幾位超齡達五歲,因為當時頭洲沒有學校,去新屋上學太遠,家長也不是那麼重視教育,家庭財務狀況也不是那麼優渥,所以很多適齡兒童就沒上學,等到頭洲設校,超齡學童才來上學。第一屆有兩位同學一男一女,實在超齡太多,成績也不錯,學校商得家長同意,讓他們兩位到新屋國校跳級上學,這是特例,以後難再發生。另一現象是我們第一屆的同學還是有好幾位沒念完六年就輟學了,實在可惜。直到第二屆還有超齡學生。
註二 : 祭祀公業”姜世良公”當時在頭洲村有很大面積的土地,租給本地農人耕種,頭洲國校校地約兩公頃,我的記憶所及是荒地,只長類似蘆葦俗稱”官頭”的一種草本植物,石門水庫尚未興建,沒有灌溉系統,沒人開墾,似乎沒人承租。民國四十年時這塊地之地價應不高。當時姜世良公之管理人是姜煥蔚先生,此人於日治時期赴日求學,大學畢業後回台,三十歲即擔任新竹縣北埔鄉長,是全台最年輕的鄉鎮長,後曾任新竹縣議會副議長。他出面捐贈,當時縣府上上下下眾官僚,沒人注意這塊校地沒有過戶,捐贈後數年,稅捐機關還向姜世良公徵稅多年,後姜煥蔚先生要求筆者先父向鄉公所反映才停止徵稅。土地過戶之事,一拖數十年,姜煥蔚先生過世後,新任之管理人發現這塊地之所有權仍屬姜世良公,且捐贈而未過戶之事已時效消滅,要求縣府付款購買,縣府照辦。
接著民國四十一學年度開學了,這時自己的教室建好了,只有一間,第二屆的學生也來報到,只有一班,(從第一屆到現在,好像只有第二屆招一班,其餘各屆都是招兩班。)一二年級共三班,卻只有一間教室,非常陽春,什麼都沒有,老師的辦公桌還要放在教室的後端。我們曾實施一間教室三班制上課,第一班約於上午十一時放學回家,接著第二班開始上課而約於下午二時放學回家,第三班再接著上課,然後約於下午四點半放學回家。也曾經一間教室兩班使用一班上午一班下午,第三個班則在樹陰下上課,沒有桌子只有學生自帶的椅子,如果下雨就擠到走廊上課,這樣苦讀,好像很感人,我班即是由程網妹老師在樹陰下為我們上課,假如發生在今天,必可上報紙上電視。又一年過去了,第三屆的新生來報到,兩班,而教室只新增一間,教室不足的情形沒有改善,只好到附近租房子,這次向葉景先生租一間農舍,以舒緩窘況。 學校之各項建設,除校舍建築由政府撥款之外,其他的事,只能由家長老師學生自行解決,茲舉幾項供大家分享回憶 :
一, 操場之施工。
第一間第二間教室約位於現在的校長室附近,教室後面則一片芒草及灌木。我們要操場要跑道,就請村長調派人手(註三)攜帶鋤頭畚箕鐮刀,許榮秋老師則拿捲尺量長度,並以石灰標白線,開始鏟草整地,整出一個二百米的跑道及操場。新整出的跑道,草全鏟光,現出泥土,與周遭的芒草對比非常明顯,同學們興奮不已,打著赤腳剃著光頭(當時全體男生都剃光頭),在大太陽底下高興的跑,相互間還比較誰跑比較多圈,這種快樂景像未能留下錄影甚至相片也沒,實在可惜。
註三 : 當時政府施政有國民”義務勞動”一項,只要政府有須要即可徵調成年的國民服義務勞動,每年以二十天為限。此事政府授權村長執行,以前普遍的工作為修補馬路,修剪路邊樹枝。
二, 防牛河。
校園為一四方形的土地,前面有馬路及校門,右邊前半段有人耕種,左邊前半段有住宅,以上這些邊界不致有耕牛入侵。其餘的邊界,即右邊後半段連接整條後邊邊界一直連到左邊的後半段。等於是校園邊界的後半段,常有附近農人的耕牛侵入校園吃草,同時破壞新種的樹木,防不勝防。最後決定在校園邊界開鑿一條 ”防牛河” ,類似古時的護城河。此河寬約二米,深約一米半,這樣牛就進不了校園。這個工作又要靠頭洲村民的 “義務勞動” 來完成。
三, 布告欄。
主要是學生的優良作品無處可公告表揚,這又得發動村民樂捐,然後購買 “布告欄”,其實就是一塊三夾板加相框式的鑲邊,每間教室後邊牆壁可掛三塊,優良的作文,圖畫,毛筆字,考卷,都可以貼出來表揚。其中有一間教室的後段約四分之一隔出來作老師的辦公室,也靠這些 “布告欄" 來作隔板,現在想起來,實在有夠克難。每塊布告欄的左下角用毛筆紅漆寫著某某人捐贈。
四, 花園。
以前每間教室前後各造一個花園,花園長度約為每間教室長度的九成,寬度約為二米。周邊用石頭圍起來,石頭哪來?
老師說 : "明天每位同學帶一個石頭來,像碗公那樣大就可以了。"我們也曾經由老師帶隊去河邊搬石頭回學校。學校沒有竹掃把,鋤頭,畚箕,鐮刀,柴刀,水桶。所以有時老師也會說 : “明天誰誰誰帶鋤頭,誰誰誰帶畚箕,誰誰誰帶竹掃把。” 以我們第一屆來說三年級開始我們當時常常上 “勞動服務” 這一門課。種樹種花美化校園都自己來。民國一百年為本校創校六十周年我特填詞一闋 ”訴衷情──憶母校”,詞曰 :
讀書風氣漸成熟 許魏課頭洲
校園荒地一片 逐步起黌樓
拔野草 砌石頭 引清流
師生合力 花木青蔥 術業良優
這首詞的內容正描述當時之情景。(此詞現存放於校史室)
五, 植樹。
記得第一屆同學約從三年級起,即有很多的”勞動服務”課,一直到畢業都是如此。印象較深的是現在的禮堂旁邊種有很多的木麻黃,我記得每人兩行,種了之後每天還要負責澆水,水則由教室邊的水井汲取提過去,呵護備至,惟恐不活。幸好木麻黃生命力強,加上同學愛心滿滿,結果都活得很好。至今尚有一些木麻黃仍堅強的生長在禮堂邊。
44. 09. 01. 本校改稱”新屋國民學校頭洲分校”,我們同學不知道,沒感覺,明天上學時還是要帶鋤頭畚箕來。
45. 02. 01. 本校獨立成為 “頭洲國民學校”,因為二月一日為舊曆新年期間也就是寒假期間,所以我們同學沒有立刻知道這件喜事。後來學校準備要辦一場運動會以資慶祝,同學才知道,才開始高興,預期在四十五學年度的上學期開運動會,由於人手及經費不多,又要顧及寒暑假和農忙期,天氣太冷太熱均不宜,時間不易安排。老師學生都很努力在排練各項表演節目和比賽節目,本有訂妥一天日期,但到期前數日連續下雨,操場濕透不宜辦運動會,只好改期,這一改就拖到第一屆畢業典禮都舉行過了,還沒開成運動會。但無論如何,我們確實於45. 02. 01.獨立了。第一屆同學於46. 07. 02.舉行畢業典禮,畢業證書載明是”頭洲國民學校”。
在此我要勉勵學弟妹們,頭洲是一個很小很偏僻的地方,實在小得可愛偏僻得可愛,畢業後應常回來看看,你一定會覺得他可愛。但是我們的前途並不會小,也不會偏僻,我們應該胸懷世界,志在四方。茲順撰一聯以為共勉。
學 經 世 濟 國 待 指 點 江 山
基於擁有約2.13公頃的寬廣校地,一眼望去,心神舒暢。樸實的校園饒富自然氣息,校園裡花木扶梳,綠意盎然。加上社區仍保有部分的農村自然風貌,社區生態亦十分豐富,蟲唧蛙鳴仍不時可聞,校園中蜂飛蝶舞、好不熱鬧。而近年更著力於綠美化及永續校園環境的營造,與校園及社區環境生態的保育及探索,並於各學年發展環境教育課程,全面姓、普及性的落實環境保育與永續的觀念於學生具體的生活學習中,而校園規劃也致力於空間美學的展示,而使本校充滿自然與藝術水乳交融的人文關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