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信義國小
四汴頭地名起源
公館溝的由來
李氏祖厝
大安水圳的由來
大安圳紀念碑
四汴頭廣厚宮
信義國小位於板橋與土城的交界地區,因為板橋區工商繁榮、人口遽增,為抒解學生膨脹的壓力,信義國小於民國78年8月1日正式設立,並委派蔡義祥先生擔任首任校長,當時設校遇到了重重困難如下:
學校校地中間經四汴頭截水溝流經,將校地分隔成「板橋」及「土城」兩部份,旁邊還散布著許多的小水溝;而四汴頭截水溝工程是屬於住都局,經立委鄭逢時先生以及住都局局長居中協調,終於達成協議,先把校區水溝做好。
因為學校是沼澤地,建校不易,需要較多的經費,學校面臨經費短缺問題,最後透過上級長官的幫助,經過實地的考察確認學校需求,才由政府補助,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信義國小位於板橋與土城的交界地區,因為板橋區工商繁榮、人口遽增,為抒解學生膨脹的壓力,信義國小於民國78年8月1日正式設立,並委派蔡義祥先生擔任首任校長,當時設校遇到了重重困難如下:
學校校地中間經四汴頭截水溝流經,將校地分隔成「板橋」及「土城」兩部份,旁邊還散布著許多的小水溝;而四汴頭截水溝工程是屬於住都局,經立委鄭逢時先生以及住都局局長居中協調,終於達成協議,先把校區水溝做好。
因為學校是沼澤地,建校不易,需要較多的經費,學校面臨經費短缺問題,最後透過上級長官的幫助,經過實地的考察確認學校需求,才由政府補助,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信義國小位於板橋區四川路二段245巷60號,大家初次聽到「四川路」,一定認為路名很中國化,因為和「四川省」同名,但當初如果真想取大陸的省名,為何不取離台灣更近的「福建」或「浙江」呢?原因是板橋區的「板橋」和舊名「枋橋」,皆跟河川有關,四川路因臨近「四汴(ㄅ一ㄢˋ)頭」,故取名為「四川路」。
「四汴頭」的「汴」是指「水汴」,土城區「大安圳」幹線的終點,就是「四汴頭」 ,它位在板橋區信義路和土城區青雲路的交界路旁,因為是由四個「分水汴」來調節水量,所以被稱為「四汴頭」。
公館溝早期是一條水量充足的溪流,對板橋地區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板橋地區是由大漢溪和新店溪沖積而成,土質肥沃適合種田,因此早期到達此地的漢人,就引大漢溪及公館溝的水種植水稻,並發展出聚落,50年代後期,國民政府將板橋地區規劃為輕工業城市,中山路及四川路的兩側成立了許多大型工廠,如:遠東紡織、益華紡織、中華化工、新臺立電機、臺灣日工(車刀) 等,原來引溪水進來灌溉板橋地區的水圳、溝渠,逐漸被馬路街市、高樓大廈遮蓋,其功能也轉變成排水溝。民國 69 年為拓寬道路,陸續將公館溝加蓋舖成馬路,自此「公館溝」就成為歷史了。
李氏祖厝建造至今已上百年,歷史年代已經不可考,因祖厝年代久遠失修,李氏家族後代子孫於中華民國102年整地修復大廳,以保留古厝原貌。
在認識大安圳爺爺之前,一定要先認識爺爺的大恩人-林成祖!林成祖本名叫做「林秀俊」,號「成祖」。林成祖家裡世世代代都從事農耕,從小養成勤儉刻苦耐勞的精神,在雍正十二年(西元1734年)的時候從廈門渡海來台灣,先在大甲定居,並且跟當地原住民租田耕作,為了讓農作物收穫量更豐富,他開鑿了「大甲圳」引水灌溉農田。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林成祖搬到淡北,買了擺接、興直轉給佃戶耕作,由於這些地方常常鬧旱災,他為了解決農民的困境,開鑿「大安圳」,引三峽河的水來灌溉農田,對擺接地區的影響相當深遠。
大安圳供應擺接十七庄一千八百餘甲田地的灌溉用水,尤其是土城地區,「大安圳」的主要幹線流經土城,灌溉了許許多多的農田,成就了許多大戶以及村落,可以稱作是土城人的「生命活水」。
大安圳幹線的終點,就是有名的「四汴頭」,它在板橋信義路和土城青雲路交界路旁,因為是由四個分水汴來調節水量,所以被稱為四汴頭。
在大安圳尾端的空地,政府原有整理出一塊425平方公尺的區域,放兒童遊戲器材,再加上大安圳沿線的休閒景觀步道,提供附近居民作為休閒運動和親子遊戲區,取名為「清華社區公園」;現在雖然已經暫停營業,但仍保有大安圳四汴頭紀念碑之遺址。
大安圳的圳頭圳尾都奉祀土地公,主要祈求福運和感謝灌溉順利,四汴頭廣厚宮相傳建廟於清代,位於土城與板橋交界的信義路上,原本只是路邊小廟,重建後才有了現在的華麗裝飾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