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好處為何?
良好的閱讀能力=良好的自學能力
閱讀能力不單是閱讀文字的片面訊息,更是強調有沒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如果今天一個孩子,他有出色的閱讀能力,他能夠有效擷取知識資訊、統整規劃一套邏輯、以及省思如何運用在生活,那這便會是他終身所適用的自學能力。
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
任何學科,不管是國語、英文或社會,都需要培養長時間、穩定度高以及過濾資訊的閱讀習慣,才能順利而快速學習新知。閱讀能力愈強的人,學習能力愈強,愈有能力蒐集、理解與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的目標。然而,閱讀教育的重點在啟發孩子的多元興趣,絕不只是侷限在課本上的考試重點知識,所以更應該從生活中發覺、體驗閱讀的美好。
閱讀有助於增加專注力與平靜
3C世代讓現代人比起紙本,更容易透過網路來接收資訊,許多孩子打開手機查資料,卻被社群網站的內容吸引,反而對於需要用心思的文字、語言、閱讀的專注力變差。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閱讀是培養專注力的好方法。」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培養專注力也可以從親子共讀著手,讓閱讀增加孩子的專注力與穩定性。
二、在日常如何培養閱讀能力?
從5大重點:人、事、時、地、物著手!
人: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
孩子閱讀的第一步往往是父母帶領孩子一起閱讀,透過一問一答,父母跟孩子可以一起討論書本的內容,同時也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研究也顯示,在有「親子共讀」習慣的家庭中,在閱讀策略的成熟有明顯較佳,在求學時期的學業成績也較佳,親子共讀也能讓親子間有更多的相處時光,讓家庭關係更和諧。
事:閱讀時鼓勵孩子表達、思考
透過故事裡的時代背景、人物性格、情節發展,學習因果關係、情緒表達和人際溝通等生活應用法則,吸收的夠多,才有可能產出更多,因為有足夠的閱讀量,加上深刻的生活經驗,才有辦法適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那就更應該從小領導孩子去表達,家長可以先從孩子有興趣的主題開始,用五感描述的情境引導,適時帶入知識內容,再鼓勵孩子說出想法,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表達。
時:養成固定閱讀時間
建議可以讓孩子從一天5分鐘開始閱讀,或是讓孩子自己決定一天需要閱讀的頁數,這樣做的目的在於養成閱讀習慣,重質不重量,讓學習力開始培養,也同時兼顧孩子的心靈成長,因為從零到一的最大困難不是做多少,而是開始做了沒,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地:提供良好閱讀環境
美國認知神經學家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曾提出:「人類不是生來就會閱讀的。」當我們在閱讀時,大腦需要同時啟用一連串的注意力、記憶力與語言能力活動,這些精密的活動需要搭配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在家中建立一隅「閱讀腳」,賦予閱讀一種儀式感;或是為孩子打造專屬的書櫃,提供各式各樣的書籍,把閱讀選擇權交給孩子,有助於培養閱讀動機,更能觸發孩子主動閱讀。
物:根據興趣選擇書籍,但不偏食
家長一定都會對孩子閱讀偏食的情況感到擔心,擔心只看漫畫會不會過於偏食,但無論偏愛讀哪一類的書,其實只要根據孩子喜歡的主題,提供延伸閱讀的資源足以,不需要去阻止孩子的興趣。喜歡昆蟲,就帶孩子去昆蟲館探索更多可能;喜歡恐龍,就帶孩子去自然科學博物館,有可能轉角會遇到讓他更有興趣的主題,只要讓孩子對閱讀永保熱情就足夠了!
節錄自:
PaGamO素養品學堂文章—閱讀能力很重要嗎?日常閱讀能力培養5大重點與技巧https://learning.pagamo.org/reading-ability-cultivate-keypoints-t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