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簡介

沿革

本校創立於民國二十六年四月一日,原名大甲農業國民學校,經多次改制於民國58年8月改制為:台灣省立大甲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民國58年8月設立電工科。民國67年8月改制為:台灣省立大甲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民國75年群集教育實施改電工科為電機電子群電機科,民國89年2月改制為:國立大甲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至今。     

本科創立迄今已逾四十年,為國家培育近四千名工業基層技術人力,歷年來配合政府發展職業教育,本科以優良的傳統,積極參與技職教育的改革工作,惟因應今後技職教育的發展期使本科能發揮現有的規模,積極充實各項教學設備、改進各科教學品質、配合地方產業策略聯盟、培育更高層次的技術人才升學科技大學,是本科今後科務發展最為殷切之課題。為使本科科務得以具體、均衡的循序發展,特擬定本科科務發展計劃。

電機科教育目標及群科能力

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

一、教育目標

(一) 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目標

(1)涵養核心素養以培育現代公民意識。

(2)傳授基礎知識以深植終身學習動機。

(3)鍛鍊專業技術以呼應產業實際需求。

(4)陶冶人格態度以提升社會競爭能力。

(二)電機與電子群教育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電機與電子群共同核心能力,並為相關專業

 領域之學習或更高層級專 業知能之進修奠定基礎。

(2)培養電機與電子相關科技產業之初級技術人才,能擔任電

 機、電子、資訊與通信領 域有關操作、製造、維修、測

 試、設計及應用等工作,強化學生於相關產業之就業力。

(三)科教育目標

本校依據上述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目標、群教育目標、本校特色、電機科SWOTS分析表、社區產業與學生需求及群核心能力等條件,訂定電機科教育目標。

(1)培養電機相關產業基礎技術人才。

(2)培養可程式控制之基層技術人才。

(3)培養機電整合及控制之基層技術人才。

(4)培養電機相關專業領域繼續進修之人才。

二、群科能力

本課程綱要之規劃、設計、實施,應培養學生下列各項能力:

(一)群核心能力

(1)具備電學基本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及應用之基礎能力。

(2)具備應用電腦解決問題之基礎能力。

(3)具備使用工具、電腦、電機與電子儀器或相關設備之基礎能力。

(4)具備保養維修電腦、電機與電子儀器或相關設備之基礎能力。

(5)具備查閱專業使用手冊、認識與分析接線圖或電路圖之基礎能力。

(6)具備了解相關專業法令規章之基礎能力。

(7)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與環保之基礎素養。

(8)具備蒐集分析電腦、電機、電子、資訊與通信科技產業發展概況之基礎能力。

(二)科專業能力

本科依據課程綱要之基本理念,達成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之願景,以學生為主體性,務實致用、終身學習及職涯發展為規劃,參照該群之基礎知識、基礎能力及基礎素養,並考量學校發展之特色、職場人才之需求、學生生涯之發展,以及該科別之專業屬性與職場發展趨勢等,研訂科專業能力。

(1)具備電學基本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及應用之基礎能力。

(2)具備應用電腦解決問題及可程式控制之基礎能力。

(3)具備使用工具、電腦、電機與電子儀器或相關設備之基礎能力。

(4)具備保養維修電機與電子儀器或相關設備之基礎能力。

(5)具備查閱專業使用手冊、認識與分析接線圖或電路圖之基礎能力。

(6)具備了解相關專業法令規章之基礎能力。

(7)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與環保之基礎素養。

(8)具備蒐集分析電機產業發展概況之基礎能力。

發展計畫

一、課程方面:

(一)電機科課程編排,以107年大甲高工總體課程計劃及即將於108年實施之電機與電子群課程綱要教學科目與學分(節)數表為依據。

(二)一般科目應著重人格修養、文化陶冶及藝術鑑賞,並應注意與專業知識能相配合,尤應兼顧「後期中等教育共同核心課程指引」之融

入,以期培養學生基本核心能力,務使學生成為均衡發展之健全公民。

(三)專業科目及專業實習(含實驗、實務)科目、專題實作應以實務為核心,輔以必要的理論知識,以配合就業與繼續進修之需求,並兼顧

培養學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之能力,務使學生具有就業或繼續進修所需基本知能。

(四)因應科技之進步及產業界之需要,適時調整課程,以符合國家及社區實際人力需求。

(五)定期召開科教學研究會,因應科技發展及社會需求,每學期檢討課程之需求性及必要性,做課程修訂之依據。

二、教材方面:

(一)鼓勵教師針對學生程度編選適性教材,以利學生適性學習。

(二)教材選擇應顧及社區及學生需求並配合科技之發展,使課程內容與生活相結合,以增進學生學習興趣,且能理解實際生活之各種問

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三)教材之選擇應顧及學生之學習經驗,符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程序,並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與技專校院銜接。

(四)教材之選擇,須衡量不同學習階段間縱向銜接,教材內容由簡而繁、由易而難、由具體而抽象,逐次加深加廣程度與內容,以減少

學習困擾及課程重疊,提高學習效率。

(五)教材之選擇須重視橫向統整,相關科目彼此間須加以適當的組織,使其內容與教學活動能統合,俾使學生能獲得統整之知能,以結合

運用於實際工作中,並有利於將來之自我發展。

(六)教材之選擇須具啟發性與創造性,課程內容及教學活動須能提供學生觀察、探索、討論與創作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具有創造思考、獨

立判斷、適應變遷及自我發展之能力。

三、教學方面:

(一)教師應依據課程目標、教學綱要、學生能力與教學資源,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以達成教學之預期成效。

(二)各科目教師於每學期開學之前應擬妥教學計畫,並應備妥教學所需器材及相關事項。

(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同時學習原則,不僅要達成各單元的認知及技能目標,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四)教師應透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具有主動學習及獨立、客觀的判斷能力,以適應多變的社會環境。

(五)學校應舉辦課程與教學研討和觀摩,以充實教師教學知能,並結合學校、社區資源,使理論與實務結合,以提升課程效能與教學成效。

(六)教師教學時應充分利用教學設備、教材、教具及其他教學資源。

(七)學校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適時舉辦學生校外參觀、實地見習和產學合作,使理論與實務相互結合,並提高學習興趣和效果。

(八)教師應不斷自我進修,充實新知,並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改善教材內容與教學方法,以符合科技進步與時代要求。

四、教學評量方面:

(一)教學應作客觀的評量,而評量內容應兼顧認知、技能、情意等面向,評量方法應採取多元評量方式,如觀察、口試、筆試、實作與

檔案等評量,教師可按單元內容和性質,針對學生的作業、演示、心得報告、實際操作、作品和其他表現,相互配合使用。

(二)教學評量在實施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時,應考量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先備知能,以建立學生學習興趣與信心。

(三)教學評量的結果應妥為運用,除作為教師改進教學及輔導學生學習外,並可作為學校改進課程之參考依據。

(四)未通過評量的學生,教師應分析、診斷其原因,並適時實施補救教學;對於資賦優異或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應運用增廣教學,使其潛

能獲得充分發揮。

五、教學設備規劃:

(一)校訂科目之設備應依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經費籌措、現有設備適用情形妥善規劃,以利教學實施。

(二)考量現有空間及設備,並參酌部定設備基準,優先增置不足之基礎設備,以滿足教學需求為原則。

(三)科目整體規劃使用;部定專業與實習科目所列設備基準,依群別或跨群科、學制整體規劃使用。

(四)提高各專科教室及實習場所使用率。

(五)校訂科目如需添購教學設備,應由科教學研究會提出,經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核通過,逐年編列預算購置。

科務發展時程規劃

本科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擬定本科教育目標及能力,依此目標及能力擬定本科科務發展計劃,茲將計劃分近程、中程、遠程目標分述如下:

一、近程目標:108年1月起至108年7月

(一)依本校總體課程計劃,實施教學。

(二)定期召開教學研究會,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研擬課程修正計劃,以符合即將實施之108年新課程。

(三)依據108年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設備標準,研擬實習設備充實改進方案,進行教學設備汰舊更新。

(四)繼續爭取高職優質化輔助方案計畫及申辦教師赴公民營研習計畫,達成整體『鏈結產學發展特色計畫』的各項指標。

(五)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持續加強學生核心能力的建立及基礎實習的專業能力,以符合學生升學更高學府及就業之能力。

(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及安全工作之習慣及態度。

二、中程目標:108年8月起至109年7月

(一)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及本科訂定之學生能力指標,實施教學活動。

(二)依據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群科課程綱要、設備標準及本科校定課程,完成各項教學設備的採購及設置。

(三)完成優質化高職補助『鏈結產學發展特色計畫』方案各項設備的採購及各項指標。

(四)配合社區需求及自動化產業人才,開設第二專長及產學合作學程。

(五)發展特色課程,針對新課程實施,繼續推動教師各項教學檔案、電子書的建立。

三、遠程目標:109年8月起

(一)因應科技發展及社會需求,定期召開教學研究會,檢論課程及設備的完備,並適時修正。

(二)產學合作是師生參與產業活動之途徑,也是教師跟隨社會脈動、累積經驗之不二法門,持續尋求有關合作廠商,做為教師成長的園地。

(三)配合學校辦理各項活動,陶治學生成為人文、科技、生態、國際觀的未來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