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豐收的時節,更是撒種的時節。
更是療癒身心,養心潤肺的好時機。
春雨、秋雨,皆是潤澤的雨露。
把自己該做的準備做好,『與』和『去』都是虛的東西。
人與事,為什麼接近? 為什麼離去? 都是無法強求的。
把自己的內心控制好,周圍的環境也就會跟隨著改變。
以始為終,以終為始。
來聽場演講吧!
今天,要來為各位說故事的人,很特別!
她,曾是位創作型歌手。
她,曾經入圍第13屆與17屆新加坡金曲獎最佳新人與第11屆台灣金曲獎最佳樂團
是什麼樣的體會,讓她能走出光芒外重新起步出發?
是什麼樣的勇氣,讓她從音樂人走入空間設計行業,無聲地跨界耕耘?
是什麼樣的自我栽培與努力,從外行人到成為掌聲鼎沸獲獎無數的專業設計師?
道德經有句話說: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她的故事、對美與設計的堅持,不僅只是架上的專業獎座。
更是一段跨界與勇氣的故事。
旅遊文學的昨天和今天
《論語》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旅遊文學並非是實值今日才有的文類,西方旅遊文學最早的書寫可以推至荷馬史詩《奧德賽》,敘述著一個古希臘人的飄洋冒險故事,中國文學中王勃的《滕王閣序》、韓愈的《燕喜亭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等,無數的人文紀事都說明了古代旅遊文學審美的卓越價值演進。
生活中一些觸動人心,令人難忘的情景,往往就會成為藝術創作的泉源。如詩如畫的美景,就隨著文人的筆尖,源遠流長千年。文學創作如此;音樂及美術創作更是如此。旅行,讓人們看問題的觀點與對萬事萬物的態度不再只有一個面向。行走,便有了不同的文化詮釋。
「行走的愉悅」是當代旅遊文學的新特點。
「行走的意象」擴大旅遊文學內涵。
走向新知與思考的「行走」,
使今日的旅遊文學更多面向的大鳴大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