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義國小的前身為四四兵工廠子弟學校,在民國38-45年期間,無論學生或老師,幾乎都來自於眷村,是一個以外省族群為主的學校,學校的生活,空間地景與發展歷程均與眷村及兵工廠密切相關,校長及師資的聘請任用也由兵工廠決定。民國45年由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接辦,改名為信義國民學校。檢視信義國小的發展歷史,等同檢視了當年的眷村社會及兵工廠變遷的發展歷史。相反的,從眷村的發展變遷及兵工廠的歷史任務亦可看到國小在不同階段的狀況。
又因信義國小鄰近臺北市政府、經濟部國際會議廳、經濟部世貿展覽中心、臺北 101 金融中心大樓、四四南村眷村紀念館,臺北探索館文教機構……等,為臺北經濟、貿易、政治密稠區域,為學生學習國際都市氛圍之卓越條件,亦為發展具國際視野的校訂課程提供先天優良條件。
本校校訂課程以歷史脈絡為基底,拓展國際視野為標竿,經由老師們的專業對話,在課程願景的架構下,發展校訂課程,也與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相呼應,以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之教育目標。
原校訂課程以統整性主題/專題/議題探究課程為課程類別的三大主軸:「咱的信義咱的情」、「同心童心」、「義起愛轉動」,112學年度起經由老師們各層面的討論包含基本學力檢測、課程評鑑等評估,將調整為『人文思辨』、『探究實踐』、『眷顧世界』三大主軸,擴大學習層面並更符應12年國教課綱的精神:
(1)『人文思辨』:厚植學生人文涵養、推理思辨的能力,以達到自主行動多元學習的核心素養,課程內涵包含【信義看世界】、【悅讀創思】、【信義XYZ】。
(2)『探究實踐』:培育學生數位探究、科學實踐的素養,主動探究與利用各種資訊新知與工具培養溝通互動,解決問題能力,以符應時代的快速變遷。課程內涵包含【信義數位遊】、【科學列車】。
(3)『眷顧世界』:發展學生在地傳承、國際關懷的能力,藉由瞭解學校眷村校史、社區關懷、走讀臺北城、邁向國際,維護本土文化和推廣,展現對國際議題的包容、理解與尊重,並共同愛護、珍惜我們的環境與生態。課程內涵包含【古眷今城】、【牽手地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