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校舍主要是一層高的木造建築,呈現士字形的配置,第一排為教室,兩側為走廊,第二排有教師辦公室、校長室、及相關服務空間,校園正門由舊信義路五段進入,西側緊臨四四南村,東側則為兵工廠單身宿舍,南側則為田地,北側隔舊信義路五段與四四幼稚園相對,幼稚園以北則為四四兵工廠。
小大門位於舊信義路五段,校門進來後旁邊有一個傳達室,前幾年才拆掉,進來學校後有一個牆,是象徵精神堡壘,像個屏風,然後有一個150 公尺不到的操場,操場的中間靠近教室的地方有一個升旗台。當時的教室很好玩,前面一排為五間,兩個側邊有三間,呈不規則形。操場左邊是一間獨立的美勞教室,美勞教室的旁邊有個防空洞。操場右邊還有一個倉庫作為體育器材堆放處。」
根據南村居民回憶到:「以前四四附幼靠近東邊第一棟教室後面,有一個大禮堂,是附近眷村居民婚喪喜慶的活動地點,因為南村沒有較大的室內空間,所以後多人結婚或辦活動會借用四四附幼的禮堂。」
這個時期的信義國小可說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學校,無論學生或老師,幾乎都來自於眷村,是一個以外省族群為主的學校,學校的生活,空間地景與發展歷程均與眷村及兵工廠密切相關。
例如信義國小的水電供應,營建工程,全部是由兵工廠負責,同時因物資缺乏,且處於戒嚴時期,兵工廠對學校及眷村的管理也是非常軍事化的,如校長及師資的聘請任用也由兵工廠決定。檢視信義國小的發展歷史,等於檢視了當年的眷村社會及兵工廠變遷的發展歷史。相反的,從眷村的發展變遷及兵工廠的歷史任務亦可看到國小在不同階段的狀況。
民國45---72年:信義國民學校時期
四四子弟小學一直到民國45年由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接辦,才改名為信義國民學校,由任邦校長擔任第一任校長,當時學生仍以四四南村、東村及西村的小孩居多,是一個以外省二代為主,具有族群特色的學校。此時期歷任校長分別如下:楊留曾先生為第二任校長、曹春福先生為第三任校長、樊景周先生為第四任校長、駱神松先生為第五任校長、張文華先生為第六任校長、康健先生為第七任校長、李訓別先生為第八任校長、劉金清先生為第九任校長、葉玉泉先生為第十任校長、黃濟德先生為第十一任校長、馬家祉先生為第十二任校長。
當時班級數為6班,全校學生不到200人。直到民國64年,為配合信義計畫區的都市計畫發展,四四兵工廠遷移至三峽,有部分眷村居民為了上班方便,也跟隨搬至三峽,學生數遽減,當時全校學生約120位。